中共总理的回答明显地带有轻描淡写的成分,因为过去三年,中国百姓关心的医疗、上学、住房、安全等问题不仅仅是没有解决得“更好”的问题,而是根本没有解决、甚至在继续恶化的问题。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从中国总理的回答中看出问题的严重程度。即使是一向文过饰非的中国政府,现在也不得不公幵承认中国人民在这些问题上的极度不满。
在总理列举的四个问题中,医疗、上学、安全主要是公益事业问题,而住房问题则是一项原公益事业在向商品市场转变中发生的问题。由此可见,中国的确在公益事业的发展和转型方面遭遇到了失败。在过去一、两年对中国改革的反思的讨论中,这方面的问题也一直是一个焦点。
公益事业的改革在中国遭遇到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一种问题是,许多公益事业不能够采用、或者是不能够完全采用市场机制,需要有一个透明的政府来承担责任,而政府没有承担起这些责任;另一种问题是,有些与公益事业相关的领域,需要而且能够实行市场机制,但是由于政府对推行这些领域的市场导向的改革不是全心全意,而是半心半意,所以造成了政府不退位、市场不到位的局面。
前一种问题,主要是由于中共的各级政府的形成机制和其基本政治形态造成的。在那些市场机制失灵的领域,政府应该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由于公共产品的最终消费者是全体人民,所以只有人民最有资格对政府的这一工作进行评价。可是,中共各级政府是由上至下任命的,所以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对任命自己的上级负责任。不仅如此,各地的新闻媒体又是由当地政府控制的,所以政府也不用担心媒体会代表普通老百姓来批评自己。
这种只对上级负责的政治结构和信息堵塞的社会结构使得各级地方政府的负责人用不着承担任何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中共的最高领导人真正是“一心为民”,并且二十四小时不停地工作,他接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也无法监督各级政府及时地向人民提供合格的“公共产品”。更何况,这样一种政治结构也根本无法保证最高负责人“一心为民”。
如果说前一种问题由于是政府不到位引起的,那么第二种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半心半意的改革,则是由于政府不退位引起的。不错,有些原来带有公益性质的事业是可以通过市场导向的改革变成商品经济的一部分的。但是,这样的改革需要全面的配套改革来完成。在这些领域,半心半意的改革可能会比不改革的结果更糟糕。
以与老百姓居住密切相关的暖气供应为例。这些领域过去一直是作为公益事业对待的。不久前,中共政府决定在这些领域实行商场化的改革,这个方向本来无可厚非。问题是,一方面,国家七个部委联合发出文件明确宣布结束城市供暖福利化,实行供暖商业化、货币化。另一方面,与此同时仍然继续保持国有供暖企业的垄断地位,排除竞争,并且政府定价,这种做法实质是反市场经济机制。在这种畸形的混合机制下,没有市场竞争,也没有经济效率的提高,最终的受害者只能是消费者。
为什么会出现半心半意改革的局面呢?问题还是出在政府身上。首先是改革的出发点有问题,这类改革,常常不是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而是为了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这种负担于是就被轻易地甩给了群众。
其次是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利益集团运作的结果。经过二十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混合型的经济,政府的强力干预依然存在,同时市场化的许多因素也在起作用。在这种经济结构中,也出现了一些政府权力和市场利润通吃的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与政府的公共决策部门人事交织,利益共享。这种现象在电力、通讯、房地产等产业表现得十分明显。在这些领域,政府的权力最容易转化为部门负责人的经济利益,他们当然不愿意推出。
总而言之,中国公益事业的失败主要在于,在哪些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不到位;而在那些应该由市场运作的领域,政府又不退位。政府之所以如此,则在于中共的政府从来没有被人真正地监督过。这个问题,中国的总理解决不了。而这个问题不解决,看来中国总理也就只好继续地痛心下去了。
--RFA(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