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莫斯科军事工业界传来的消息称,由于缺乏规范的国防工业法、国防企业毫无计划的重组、追加设备投资不足等原因,俄装备产品的质量严重下降到俄军都不能满意的地步。
俄报章甚至声称,车臣战争中Su25、Mi8、Mi17飞机的坠毁多半是自身的机械故障引起的。这些故障原因主要是年久失修。Kazan飞机公司的消息来源称,今年将在中国建立一条维修线,这显示中国只有加强自己的维修力量,才能部分抵消俄产品的劣质。
图:Su30MKK
俄出口中国的Su30MKK,从雷达到武器基本上都是苏联时代的积蓄技术,并无新意。笔者注意到座舱的多功能显示器屏幕也是日本SHARP产品。整体上,Su30MKK只是在Su27SK基础上的改良而已。出口中国的KILO636和CLUB-S潜对舰导弹系统,事实上早在苏联时代就已经基本定型,至于956EM,除了3M80BME舰对舰导弹是最新改良之外,其它子系统也是苏联式的。
笔者认为,造成俄军事技术停滞不前的最重要原因是军事工业企业及军队内部的自私自利现象严重。向中国、印度出口获得的外汇到底多少用于改造老旧的军事工业企业?全俄都在关切这一问题。不少外国武器采购人员也声称,一有事情俄方就推卸责任。
俄联邦安全会议2003年指出,与 1991年相比,已经交付的国防产品索赔率增加了9倍。2002年一年,外国客户向俄国防工业企业提出了622项索赔要求,2003年上升到了861项,有500多项尚未解决,拖到了2004年。中印进口俄式武器的数量达到俄出口武器的90%,中国在2002、2003 年是最大的进口国,接近50%。简单推算,上述赔索要求的40-50%来自中国。
《解放军报》已经多次不点名对俄式武器的质量提出质疑,并表示不满。并且曾经报道说,进口战斗机的发动机在不到15小时就发生故障,因此向外国厂方提出赔索。《中国空军》杂志报道声称,空军某师进口的Su27UBK在半年之内出现大小故障124次数。
图:Shtil-1
Shtil-1舰对空导弹首次发射失败的原因,俄方对《汉和防务评论》的解释是,其制导雷达与最新安装的其它雷达发生了电磁不兼容的问题,因为是新式雷达,因此发生类似状况是正常的。但是汉和的解释是,很多俄式新式装备是在并未成熟地完成各项综合性试验的情况下出口的,显示其军事工业管理标准处于混乱状态。
综合上述,既然俄式武器发生如此问题,目前还是没有出现中国停止采购,甚至放慢采购俄式武器的迹象。笔者分析认为中国别无选择,即使出现再多的故障,也比没有好!要“加快军事威慑台湾”的力度,就必须“加紧军事斗争准备”。这是中国面临的现实。
作为解决方案,中国近年来的做法包括如下特点。首先,尽可能分散武器维修来源,例如通过乌克兰、白俄罗斯维修俄式系统。其次,直接高价进口俄式维修设备,自己维修俄式武器。例如Su27SK战斗机的全套维修系统就分别从乌克兰、白俄罗斯进口。再有,引进武器技术,由中国自己生产。尤其是陆军的激光制导导弹等。最后采用俄中武器混合采购的方式,增加可*性和妥善性。这是为何中国一直不放弃过时设计的039A潜水舰、JH7A攻击机生产的主要原因。
这些解决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俄式武器的妥善率欠佳的问题,但是并非根本性解决。首先,整个俄式技术已经处于老化状态,即使转移这些生产技术,整体战斗力的提高依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Su27SK生产线的转移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在20世纪90年代转移70年代末期的技术,开创了国际武器市场的先例。其次,俄中武器混合采购的方式中,中式武器诸如J10A战斗机、052B驱逐舰也使用部分俄式子系统,这样依然存在质量问题,而且随时可能形成潜在的影响战斗力的危险。诸多的问题只有在战争中才能够发现。尤其在第5代战争时代,“速度与反应”成为决胜因素。数字化电脑战争基本上已经不存在“第二击”的问题,剩下的就是被动挨打,战争的胜负以“秒”计算。3M80E首次发射一旦出现故障,在基本上接近的距离内,就轮到对方的舰对舰导弹开火。
尽管中国自己解决了维修问题,但是一旦进行高强度的战争,俄式武器故障频繁将会加重维修的负担和维修成本,拉长维修时间,进而严重影响战斗力的持续性发挥。这种影响首先是战争形态可能转换为 “高成本、低质量”方式,同时大半武器在瞬间成为破铜烂铁,等待维修完成之后,决定性的时刻已经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