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班讯:昨天上午,阳光明媚,鲜花斗艳。刘小华同学家里欢声笑语,人头攒动。五年级一班班长赵官、副班长张僚僚,在体育委员欧阳蒙南、文娱委员李美媚陪同下,不远千米,深入到患感冒发低烧的刘小华家中,为他带去节日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赵班长和张副班长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刘同学的小房间,饶有兴趣地玩了四盘"魂斗罗"游戏,与普通同学同乐。接着,班级领导与刘同学的双亲亲切地拉起家常。
在交谈中,赵班长多次关心地强调:"刘小华同学生病了,就不要做作业了。好好休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刘同学激动地说:"感谢班干部的关心。我一定战胜病魔,早日回到温暖的大集体中。"赵班长一行又在刘同学家门口兴高采烈地踢起了毽子。
蓝天如洗,鸟儿也受到这集体温暖的感染,唧唧喳喳,歌唱美好的生活。中午,刘爸爸买来香喷喷的牛肉干和清凉可口的鲜榨橙汁,宴请赵班长一行。席间,宾主就小学生连吃两根冰棍是否会闹肚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愉快的双边会谈。
这是条假新闻,必定无疑,仅从班长、副班长的名字,"官"、"僚",同学的名字"蒙南(猛男)"、"美媚"就可断定。
不过,类似这种套话、假话、程序化的"新闻"腔,在中国大陆从中央到地方的"主流"传媒的头版,还是时时可以读到的。潜移默化下,下一代写出这样的新闻体,不足为怪。
不过,读这样的"本班讯",不知怎么就想到那些散布世界各地的华文传媒。
一周前,笔者去湖北省武汉参加第三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来自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三百多家华文传媒的四百多人士,于黄鹤楼下论剑,论坛主题是"全球'中国热'中的海外华文媒体"。
与会者大多带来了自己出版的报刊,以作交流。笔者还是首次集中阅读那么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免费华文报刊。遗憾的是不少华文报刊的新闻,就像文首摘录的"本班讯",套话多,假话多,新闻多广告化,从网上抄录的多。
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文媒体不同方式的存在。据刚刚出版的《二零零五年世界华文传媒年鉴》说,已被收录年鉴的海外华文传媒达四百七十多家。一个时期来,中国经济发展令国力增强,引发又一波"中国热",全球性"汉语热"开始出现。但在世界传媒中,华文媒体仍是弱势群体。
人们开始愿意听听中国的故事,特别是近期西方主流媒体关于中国的密集报道,可谓前所未有。此际,华文媒体也迎来发展的历史机遇。
在海外办媒体,确实不容易。美国休斯顿《华夏时报》是今年春节才问世的,每期二十个简体字版。此报纸是几位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留学生出资创办的。有人笑说,《华夏时报》连送报纸的都有博士学位。
社长于建一说:"海外华文媒体流传笑话说,恨谁就鼓动谁去办报,让他倾家荡产。没有谁来鼓励,我们自己穿上红舞鞋。《华夏时报》是经济实体,但不以盈利为目的。我们知道在海外办报没有坦途,但仍作了选择。
这是海外炎黄子孙对母体文化割舍不断的情结,即便呕心沥血,也无悔无怨。"华文媒体的兴衰,与当地的经济状况相连,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不强的报刊在各种因素中逐渐消失。
《华夏时报》的这些同仁,令人感动而又感叹。意大利《欧洲商报》社长杨光认为,由于人员素质和生存环境问题,海外华文传媒的现状是:模仿跟风,作坊式经营,发行量少,大部分消息和文章成了港台和中国大陆传媒的文摘报刊。菲律宾《世界日报》总主笔侯培水说,华文报刊存在隐忧,报社人才荒,缺少记者编辑,更缺少能独当一面的报人。
难怪《中国时报》报系总经理黄肇松说:"华文媒体正面临挑战,即如何建立公信力。"确实,一些华文媒体的新闻,连华人读者和听众都半信半疑,甚至惨不忍睹,怎么还能希望西方人士透过华文媒体的报道,去正确认识中国的发展?华文媒体还怎么能挤进主流社会?
日前,从江苏省南京市外经贸局获得消息:经江苏省外经贸厅批准,南京菱业电子有限公司在俄罗斯投资设立中俄合资伊尔库茨克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
南京菱业是一家民营企业。这是中国大陆首家在俄罗斯投资有线电视领域的境外投资项目,目前已进入施工阶段,预计三年后建成,项目一期能为十八万户居民,收转从俄罗斯中央到地方及国内外卫星电视二十五至三十八套,二、三期工程将开播十至二十套数码电视节目,并开播二至五套自办电视节目。
南京菱业在俄罗斯参与的不是华文媒体。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领域上升中的力量,拥有雄厚资金和现代管理经验,能凝聚优秀媒体人才,它们能否分享世界传媒市场的一杯羹。
这是华文传媒的新思维。华人正期待中国民营企业决战海外华文传媒:提升华文媒体的公信力,整合华文媒体资源,形成华文媒体的国际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