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衣机般大小的撞击器于七月四日撞击谭波一号彗星。负责此次任务的科学家今天表示,传回来的数据带来满足与惊奇。
科学家说,长久以关于彗星的部分假设前提已获得证实,其余的则遭到排除。
从撞击彗星后喷出的尘粒与气体的化学分析显示,包括有机 (以碳为基础)分子在内的大量矽酸盐,确实如预估般存在。
彗星研究首席科学家艾赫恩在欧美太空人会议场边发表这项研究成果。他表示,此一发现支撑了关于地球生命起源的争议性理论。
根据“胚种论” (pan-spermia,地球上的细胞生物来自外太空)的说法,彗星在数十或数百亿年前撞击过地球,为地球带来对太阳光与热有反应的有机分子,最终提供地球所有生命起源的丰富“化学汤”(chemical soup)。
原被某些科学家视为异端的“胚种论”,至今虽仍遭到基督教基本教义派以上帝创造人类说而加以痛斥,但如今已逐渐获得认同。
初步分析发现,彗星富含二氧化碳、乙炔、铵气及氢化氰。艾赫恩说,数据解读逐步有进展之后,可能会发现更大范围的碳分子。
另据《科学》网消息,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专案科学家6日说,“深度撞击”所产生的大量资料,揭示了彗星令人惊讶的特性。该专案首席科学家迈克尔·赫恩认爲,“深度撞击”撞出了四大“惊奇”。
惊奇一:“坦普尔1号”的彗核是分层的。彗核的平均密度不过0.6克每立方厘米,比水还轻。彗核表面覆盖着10多米深的细粉状物质。
惊奇二:彗核呈多孔性。表层物质热惯性小,彗核在飞近太阳时,特别是彗核表面朝向太阳的那部分,会经常有小规模的喷发。
但太阳辐射的热量不会对彗核内部的物质产生影响,这表明彗核内部的物质受外界影响可能不大。
惊奇三:彗核拥有多种地貌。既有光滑平坦的部分,也有类似环形山的坑洼,这表明这颗彗核可能时常被太空中更小型的天体撞击。
惊奇四:彗核内部存在大量含碳和氮的有机分子。“深度撞击”之后彗核中喷发的物质中含有氢氰酸(HCN)、乙腈、冰和二氧化碳,而彗核表面的粉状物中却没有这些物质。
这表明,在彗星和小行星撞击频繁的地球早期阶段,彗星有可能把最早的有机物带到地球上。
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