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没那么‘老孔’,晚上要‘学习文件’。”
“哈哈,假正经,你知不知道你都成了我的‘偶像’了。”
这样莫名其妙的对话在校园里随时都可能发生,校外人士乍听简直一头雾水,就像进了威虎山到处都是“天王盖地虎”。在不久前昆明举行的第三届云南高校青年学术科技节作品竞赛展上,云南大理学院文学院学生田映辉提交的《大学生校园流行语调查及分析》(调查采用问卷和个案相结合的方法,有效问卷886份,个案20余人),向人们揭示了校园暗语的个中“秘密”。
“大学校园现在就像是一个词语的新天地,各种新词儿层出不穷,使用频率也很高,真可谓玄机种种,密码多多。”田映辉说,“大学校园的流行语集中反映了大学生的心理、个性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特征和社会现实。”
□隐私、避讳与叛逆表达的冲动
校园流行语的使用对象多在学生之间,这种交流有着很强的“传染性”。调查发现,45.4%热恋中的学生会说“和你在一起的感觉真好”,49.0%失恋的学生会说“希望我们还是朋友”。此外,“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等网络聊天语言也是恋人间常用的表达方法。
在抱怨、无奈、气愤时,学生们爱用“有没有搞错”、“这叫什么鬼事”、“崩溃”、“你以为你是谁”等发泄情绪。
校园流行语使用之初,常常有保护隐私和表达避讳的目的。比如“研究国粹”、“砌长城”、“学习文件”指打麻将;“特困生”指早上第一节课就打瞌睡的同学;“教(觉)皇”指嗜睡的人;“恐龙”指很丑的女生;假正经就说是“老孔”;而“轧马路”、“青春必修课”、“晒月亮”、“甜蜜一下”等则统统是恋爱用语,指外出约会。
还有一类校园流行语则纯粹是出于对刻板语言的叛逆心理,故意转义或采用与原词相反的意思,仅仅做个语言游戏,并不具有攻击性。如“大喜(洗)之日”、“奋(粉)发图强(涂墙)”、“偶像”(让人作呕的对象)、“天才”(天生的蠢材)、“神童”(神经病儿童)、“可爱”(可怜没人爱)等。
校园流行语大多数是幽默的,学生们都想创造属于自己这个群体的语言,而这一代人深受娱乐文化的影响,他们“创新”的词语也带有鲜明的娱乐化风格,这也说明目前的大学生拥有相对宽松的环境、充裕的时间、强大的接受力和强烈的表现欲。
□情绪、时尚与生活节奏的激荡
作为一种流变的语言符号,流行语最直接地反映社会现实的某些变化和社会心理的变迁。当下校园的流行语也不例外。
如学生们时下常挂在嘴边的“没意思”、“痛苦啊”、“晕”、“郁闷”、“恶心”、“考研”、“挂科”(考试没过)、“考级”(各种等级证书)、“考研”、“就业”等流行语,不仅说明学生存在无奈、自嘲、烦躁的情绪,心态不很成熟,也隐含着对高等教育现状的不满和迂回的批评。
调查显示,大学生使用流行语,34.0%是受同学影响,33.9%是受娱乐性电视节目和时尚杂志影响,26.8%受广告语影响,19.1%受网络语言影响,对现实生活感悟的只有12.6%。此外,37.7%的学生喜欢网络聊天室里的常用语或影视作品中流行话语,并将它运用到生活中来。
有61.6%的学生认为自己使用流行语的意图是表达情绪,21.0%的人是为了引起异性的注意,另有21.0%的是为了求新求异求新鲜,还有14.9%的是为了扮酷。
大学生受教育程度高,吸收的新知识新信息多,语言信息量大,所以新词语就会不断涌现。在知识创新的时代,大学生挂在嘴边的词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新事物、新观念,令人目不暇接。
调查显示,27.9%的学生认为创造新词是一种时尚,这种求新求异的心态和极强的表现欲,使他们对新词语充满好感,对鲜活、生动、新奇的词汇很青睐。
生活节奏加快也促使校园新词汇流行。大学生崇尚简洁、方便、快捷,他们迫切需要缩短表述和写作时间,将复杂的文字简化或用数字、英文字母等代替,因此在语言表达方面也显示出快节奏的风格,不少让岁数大的人难以理解的缩略语、代用语很快在年轻人当中风行起来。比如:“青协”(青年志愿者协会)、“学管办”(学生综合管理办公室)、286(智商低)、7456(气死我了)、我T(踢)你、BT(变态)等。
□怎么看流行语对规范语言的冲刷现象
调查显示,校园流行语引发了两方面的争议。
语言学学者认为,流行语对汉语是一种污染,是对民族语言的戏谑和反叛,是小群体为了团体交流方便,根据自己的爱好编造出来的,是不健康的苗头。
社会学学者认为,校园出现大量反常规语言,会对语言教育带来消极影响,呼吁大学生校园流行语要找找方向。
心理学学者认为,校园流行语良莠不齐,尤其是负面词太多,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要净化校园语言。
不少大学教师认为,年轻人迷恋流行的事物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把握好尺度,应该注重自身文化内涵和能力素养的提高。
一些同学觉得,校园流行语作为一种纯粹的休闲搞笑可以,但一味模仿就显得很庸俗,“痞子味”的言语不适合校园的文化氛围。
而持相反观点的一些专家则认为流行语丰富了我们的话语空间,对原生态的生活形式有很强的概括性,又不失幽默意味。新词语的活跃程度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城市活力的指标。这些专家也承认,有的流行语潜在地消解了一些具有严肃意义的内容。不过,这也是后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语言文化现象。
田映辉在云南大理学院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流行语持一种亲近态度。有43.6%的受访学生认为“创造新词汇是个人自由”,22.9%的学生认为这“有利于汉语言的丰富”,15.4%的人认为“很酷、表现大学生个性”,36.2%的人乐于接受流行语,并有意创造新词汇或运用新词汇。
有同学解释说,这些非常规的校园流行语是大学生自娱自乐、自我解压的一种方法。它只是特定年龄、特定范围的特定表述,“在大街上我们不会说”。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