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关于Google增加了不少,除了传统地继续探讨Google的“先进性”之外,也多了一些质疑的声音。比如,“给Google的公开信”、“今天你被Google封了没有?”等等就是其中的部分,那些曾经痴情于Google的站长们,这一次却因为遭遇Google的不仁道广告处罚措施而倍感失落,因为被Google搜索引擎彻底屏蔽而发出愤怒。
回到一年前,这种景象是不可想像的,谁还会怀疑Google?哪怕两个月前,也很少有人敢正面抒发对Google的存疑。
Google也是资本家。之前,我曾经说过一个观点:永远不要对一个商业公司赋予太多的精神含义。更不要去做他们的fans。因为,商业就是商业,根本上来说是利益主义,而不是理想主义,这个星球的最重要信任关系永远在人与人之间展开,而不该是人与机器,人与公司之间。
所以,我一直反对把信任完全交给Google。因为,永远坚持用“机器”跟客户接触的Google并非是一个机器,而是拥有巨大潜在动机的商业机体,你可以尊重和欣赏它的商业逻辑,但不必迷信它的商业承诺,如著名的──Don't be evil!(拒绝邪恶)。
当然,怎样选择面对Google由每个人自己去决定,究竟去做一个受到充分礼遇的客户,还是当一只被不断注射新疫苗的“小白鼠”?
不妨大家反思过来想想,为什么我们当年会那么信赖Google呢?无非包含着以下三个Google的早年特征:
(1)小,新生力量。
Google没有打过任何广告,完全靠口口相传发展起来的,所以,人们对这个与微软MSN、yahoo、AOL打对手戏的小兄弟总是充满着期待;
(2)方便,搜索技术好。
不必多说,当时中文搜索没有强手;
(3)洋和尚,非商业形象。
在被势利眼光包围的中国商业网站环境圈子里面,那些对Pop up等广告泛滥再也不能容忍的用户,突然看到一个洋和尚,没有一块广告并且界面干净,顿时生感好意是不难理解的。加上神秘的背景和非商业化形象,确实打动了不少人。同时,洋和尚好念经也一直是很多国人的心态。
然而,现在呢?
如我这样的用户,使用Google的频率已经在降低了。而在此之前,Google一直是我们进行搜索服务的第一选择,这一切改变究竟为什么呢?不妨我们也来列个两点:
(1)态度是第一问题。
Google印象的下滑,我认为,这些根本原因主要不在于技术,而是在于态度。Google对中国市场一直存在着不是很认真的态度,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真正进入中国,成立分部?难道真的所谓遭遇中国官方封杀?难道真的是一些小人作梗就能阻挡这个强大商业巨头减慢步伐?
我想,即使上述情况存在的话,那Google也有理由为中文用户着想而去考虑改善与政府关系,也要快速花力气解决一切问题。哪一个外资企业不是这么做的?
对于它的中国合作伙伴来说,那些从事Google Adsense广告业务的网站主们,究竟获得了多少Google的支持服务?他们的申诉究竟获得了多少的解决?他们为Google打了多少免费的“公益广告”?那些点至Google自身而没有计费的广告,究竟是属于真正的公益,还是属于一个“网络资本家”的剥削?
所以,当前来说,google对中文用户的服务态度简直是糟糕透顶了。
(2)中文用户体验下降,技术不是万能。
现在再去比较一下,Google搜索的精确率是否有过去那样高了?除了被恶意SEO搅局之外,最简单地来说,它的Google Adsense与内容相关性匹配的能力就很差。
对于中文搜索来说,我认为Google目前的能力并不比同类的其他几家高了多少(至少没有表现出来)。
中国互联网人口就要超过1个亿了。Google的检索压力肯定也在加大,我隐约记得雅虎中国总裁周鸿一说过一个观点,大意是:“针对多个国家多个语言,假如 Google全球有10万台服务器,百度仅检索中文是其20分之一5000台的话,那么,每次升级一倍速度,Google需要从10万变成20万,而百度只要从5000台增加到1万台。在本地市场,竞争力大多了。”关于这个观点,我不是太懂技术,但至少能感觉到,Google的优势肯定是与之商业能力相匹配的,绝对不是哪个用户想它怎样厉害就怎样厉害。故面对更多竞争,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这本身不是坏事。
因为一个简单的愿望,不希望Google是另一个微软,不希望垄断从软件延伸至互联网。所以,在Google刚引起一些网友怀疑、正走向被唾弃的边缘之时,我给Google加一个修饰性定语“网络资本家”,意在推波助燃,加强一下用户的辩证观、理性观。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