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社报导,这是俄罗斯负责该管线的官员首次透露输油管线这一方针。据了解,围绕俄罗斯远东石油出口管道这一争论了10年之久的问题终于初步确定了走向:由东西伯利亚小城泰舍特通往太平洋沿岸的港口城市纳霍德卡。
从地图上看,这条被中国经济界称为“泰纳线”的石油管道几乎是原来日本极力主张修建的“安纳线”(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的修正版,与中国人心目中期待的“安大线”(安加尔斯科──大庆)相去甚远。
消息人士表示,2005年2月中旬的一个周末,赫里斯坚科曾率俄罗斯石油公司对北京进行了低调访问,此次秘密访问的内容对外界一直秘而不宣。但归国后的赫里斯坚科在接受俄国媒体《导报》的采访时回答中俄双方是否商定了什么问题时,赫里斯坚科说:“总统和总理作出的决定将得到执行,石油将流向中国。”
外界评论认为,俄能源部长低调访华,其直接目的便是“平息”中国对普京政府最近在西伯利亚石油管线走向问题上的“失望”。“众所周知,中国希望多年的西伯利亚石油管线的出口最后定在了西伯利亚境内的太平洋沿岸,而不是中国所希望并一直积极筹备的经黑龙江省大庆的路径。中国的失望不言而喻。”外国媒体评论称。
赫里斯坚科的回答承认:俄罗斯输油管线没有忘记中国。赫里斯坚科说:“说什么这是通往日本的管线,把中国给忘了。政府决定中有关管线走向提到三个点:泰舍尔、斯科沃罗季诺、佩列沃兹纳亚。斯科沃罗季诺距离中国边境只有70公里,向中国修支线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中新社报导,显然,对于中国支线,俄罗斯方面已有日程表。据俄罗斯《新闻时报》报道,俄罗斯前副外长,现驻日大使洛修科夫说,日本对石油管线表示了极大兴趣,但管线路线的不确定性引起他们的关注,在铺设干线管线之前会不会先修通往中国的支线?问题到5月份将会澄清。
1994年俄罗斯首先向中国提出了合作修建远东石油出口管道的设想,也就是“安大线”。按照设计,“安大线”总长度为2260公里,800公里在中国境内,中俄双方各自负责本国境内的管道建设,预计耗资25亿美元,于2005年初步建成,初始阶段俄每年将向中国出口原油2000万吨,2010年后每年将输出3000万吨。
然而在此后的十年中,这一方案因不断遭到来自环保、区域经济发展、国家能源控制以及外交方面的影响而变得扑朔迷离。2003年,小泉纯一郎强烈要求俄罗斯将石油管道的终点设在太平洋沿岸的港口城市纳霍德卡──由此拉开了日本针对“安纳线”的公关序幕。
由于这条线路在“安大线”的北边,因此被称为“北线”。在随后的两年里,日本高官相继出访俄罗斯进行游说,提出以对俄投资、进行经济技术合作、提供管道建设资金和将来每日从俄罗斯进口100万桶石油等条件进行“金元外交”。
俄罗斯官方的态度一直让人捉摸不定。直到2004年的最后一天,俄罗斯政府终于把那枚在手中握了10年之久的棋子落在了棋盘上:这条石油管道的起点为东西伯利亚小城泰舍特,随后从北边绕过贝加尔湖,沿贝加尔─阿穆尔铁路和西伯利亚铁路通向太平洋沿岸的港口城市纳霍德卡。这条“泰纳线”设计总长度为4130 公里,沿途将修建32个油泵站,总造价为107.5亿美元。
从地图上看,“泰纳线”同日本极力主张的“安纳线”十分接近,只是起点由安加尔斯克移到了东北方向的小城市泰舍特,但如果据此就下结论说中国被排斥在俄罗斯远东石油出口计划之外,尚为时过早。
俄罗斯总统普京曾经表示,俄制定远东石油管道方案的出发点是自身利益,只有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才可以考虑合作伙伴的愿望和想法。因此,“泰纳线”的出台实际上是俄罗斯对其自身经济和地缘政治利益的考虑。
俄罗斯希望能通过这条石油管道来带动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因为买家越多,石油出口受国际形势的影响就越小。这也正是俄罗斯将终点选择在港口城市纳霍德卡的主要原因。这样一来,俄罗斯的石油就可以通过油轮运往日本、中国、韩国和北美的多个国家。
细心的经济学家发现,此次公布的“泰纳线”方案除了在线路上同日本极力主张的“安纳线”略有出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就是原有的年输油总量由 5000万吨提高到了8000万吨。这就引出了两个问题:首先,这3000万吨石油由何而来;其次,这3000吨石油将去往何方?
“泰纳线”的起点位于俄罗斯的东西伯利亚地区,这一地区油田的前景储量约30亿吨,已探明储量5.6亿吨。经济学家指出,这个油田无法维持8000万吨的年输油量。因此,最为可行的方法就是将西西伯利亚地区的原油注入泰纳线,弥补东西伯利亚的原油缺口。
那么较原计划多出的这3000万吨石油又将运向何方呢?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与中亚研究所经济学家李福川认为,这3000万吨石油“是为中国预备的”。因为这一数字恰好是“安大线”当初规划的年输油能力。“泰纳线”上的俄罗斯城市斯科沃罗季诺距离中俄边境只有60公里,从这里引出一条通往中国的支线是完全可能和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