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人们最熟悉的就是他的“白马非马”的故事。他说:“白马是说马的外形,而马的概念是说马的实质,所以,‘白马这个概念其实不同于马’,也就是说‘白马和马不是一回事’”,他并且因此雄辩一时,没有人能说得过他。有一回当他来到一个城门口时,他又搬出他的“白马和马不是一回事”的理论想不交“马匹入城费”就进城,但这回看门人根本不理会他,反正不交钱就你的马就免进,在事实面前根本懒得听他的鬼话,他只好交了钱入城,一时传为千古笑谈,直到今天还让我们茶余饭后乐呵乐呵。
其实“白马非马”还不是公孙龙最显示其雄辩口才的得意之作,你看他居然能将明明“母羊只有两只耳朵的事实”诡辩成“母羊有三只耳”,而且几乎让人无法反驳。这件事就是有一回,他和孔夫子的孙子孔穿高谈:“母羊有三只耳。因为母羊本身有两只耳朵,母羊又是羊,羊也是有耳的,而羊的耳朵不同于母羊自身的两只耳,所以母羊有三只耳。”孔穿听后一言不发,在一旁的平原君说:“公孙龙真是雄辩啊,这么难他都能说团园。”对之佩服得不得了。
后来,平原君又一再对孔穿说公孙龙多么多么雄辩,最后,孔穿说话了:“你是真的相信‘说起来难而事实又不是这样的话’--比如“母羊有三只耳”呢?还是相信‘说起来容易事实又是如此的话’--比如羊实际只有两只耳呢?”平原君于是不言语了,他后来对公孙龙说;“你以后还是不要和孔穿辩论了。”
还有一件事是真正反映了公孙龙的雄辩的口才,那时秦国和赵国相约两国结成攻守互助同盟,结果有一回秦攻魏,让赵来帮忙,结果赵反而助魏,因为赵魏本来是三晋一家、唇亡齿寒吗,于是秦派使者责备赵国,平原君一时理屈词穷,便问公孙龙如何应对,公孙龙说:“你可以这样说:‘本来我们约好互相帮助,现在赵想帮魏,秦却攻魏,是秦违约。”
呵呵,好一份道理,这回是真的发挥了公孙龙雄辩口才的威力,但这回是有明显的条件的:在根本的利益分歧上,一纸盟约原来只是各怀鬼胎双方的遮羞布而已,没有建立在根本利益趋同的基础上的合约,多么虚伪;在这种情况下,雄辩才真正有了用武之地。
所以,大凡是诡辩者都希望把简单的事件弄得越复杂、越混乱越好,他们最喜欢淫词奇调高唱不休,世间道德混乱不堪的环境;如果再加上社会上自私自利者大行其道,人人各怀鬼胎,心口不一,象公孙龙之流的诡辩家处于战国纷争的乱世那样,就真的是如鱼得水了。
就象公孙龙这样一时无双的雄辩口才,最显示其咄咄逼人的锋芒之处也只能是在虚伪者和虚伪者相遇的时候,而在简单明白的事实面前,他的雄辩就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不堪一击。
今天的中国,有多少个公孙龙?他们为什么能如鱼得水,也确实值得人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