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05-04-07 22:28:00作者:
2003年第3期《中学历史教学》有一篇浙江省杭州市瓶窑中学陈杰老师的文章《“诗、句、联、谜”--历史单元练习》,内中有爱因斯坦评价印度圣雄甘地的一段话:一个不受外在权威的扶持,而成为他的民族的领袖的人;一位其成功不是依靠投机取巧,也不是凭借掌握的技术装备,而纯粹地建立在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上的政治家;一位一贯轻视使用武力的胜利的斗士;一位具有智慧与谦逊,用果敢与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武装起来的人;一位将所有的力量都用来推动自己民族的崛起与命运改善的人;一位用纯粹的人性尊严对抗欧洲的残暴,并在任何时候都不屈服的人。在未来的时代,可能极少有人相信,这样一个血肉之躯曾经在地球上匆匆走过。
莫汉达斯·喀拉姆昌德·甘地,1869年10月2日生于印度西部的波尔班达尔城,小时身体瘦弱,生性腼腆,中学毕业后留学英国,发愤苦读,获得律师资格。后在南非呆了几年,和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建立了通信联系,与其“勿以暴力抗恶”的信条不谋而合,“非暴力不合作”思想逐步形成。回到祖国以后,甘地全身心地投入印度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成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领导人,被尊称为“圣雄甘地”。然而说来遗憾,甘地终生宣扬非暴力,却无法改变1947年印巴分治后印度内乱四起宗教仇恨之火愈燃愈烈的现状,他自己也于1948 年1月30日去晚祷会场的路上,死在了纳图拉姆·戈德森这个印度教极端狂热分子的枪口之下,结束了他那伟大而不平凡的一生。
甘地被刺后,印度举国上下沉浸在无限哀伤之中。成千上万的群众来到安放甘地遗体的所在,最后看一眼他们的救星。甘地的遗体上覆盖着白红两色布单和独立印度的三色国旗,灵车由250名士兵用四条麻绳牵引徐徐移动,以4辆装甲车和总督卫队为前导(驻印总督古老卫队的骑兵们向一位印度人致敬,此乃有史以来第一次),沿途各处的人行道上、河堤上、树枝上、窗户上、屋顶上和电线杆上,到处是等候与甘地诀别的人群。整整5小时,加入送葬队伍的人流络绎不绝。首尾不能相望的不同种姓、宗教、种族、肤色的送葬队伍把甘地送到位于印度德里郊外朱木拿河畔芳草萋萋绿荫如盖的墓地,倍极哀荣的一代圣雄从此长眠。
甘地之死对相当一部分印度民众的灵魂是一个强烈的震撼,也牵动着远隔重洋的科学巨子爱因斯坦敏感的心。爱因斯坦的前半生是个科学家,后半生更像个思想家或社会活动家,喜欢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评论。爱因斯坦和甘地心心相印,阁楼书房里挂有一张甘地的像,还曾经与甘地和其他人一道,在拒绝服兵役的声明上签字。爱因斯坦承认对纳粹的战争是必不可少的,但仍然坚持自己的梦想:将来总有一天,人类和各个国家最终将在不需要互相残杀的情况下解决他们之间的分歧,和甘地的“非暴力”简直如出一辙。他给予甘地的评价是那么崇高而且饱含深情,那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在这儿,爱因斯坦特别推崇甘地的信念和人格。甘地的非暴力信念以及他领导的不合作运动的是是非非,仁者尽可见仁,智者尽可见智,哪怕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我也要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但若有谁因不合作运动成效甚微就因此嘲笑否定诋毁甘地的人格,我则无论如何也不敢苟同。大到政党集团小到生命个体,当自身还处于一无所有境地的时候,往往能够同甘共苦戮力同心同仇敌忾去对付共同的敌人,可一旦大功告成甚至刚刚取得阶段性成果,争权夺利腐化堕落的本性就暴露无遗了。按照我们中国人的常理,甘地领导了那么多年的不合作运动,都被称作印度的父亲了,1947年印度独立后那还不得大权在握,什么这书记那主席的全都一把抓?同样,甘地的地位这么高,生活方面那还不得是要金有金要银有银?所有这些推断,都休想套到甘地头上。印度独立后,甘地既非印度国民大会党的主席,亦非印度政府的总理,还是平民一个。眼看着那些追随他革命的同志登上权力宝座后丝毫无意执行他的理想,他痛心疾首,但也没别的辙可想,本来就瘦得干姜一般体重不到50公斤的老人惟有绝食之一途。你说这叫什么事?被刺后的甘地奄奄一息之际,人们清理了他的遗物:一架木纺车,一双拖鞋,3只小猴雕像,一本《薄伽梵歌》,一只怀表,一个痰盂和从耶拉伏达监狱带回来的一个金属洗脚盆。面对这些遗物,哪个“公仆”能有地自容?
或曰:如何认识当官的官德?换句话说就是当官的怎么做才算有德?我的回答是:什么也别说,先像甘地那样做人吧。一不恋权,二不贪财,三把老百姓当回事。我们现在的诸多“公仆”在做人上连给甘地提鞋都不配,你还指望其有什么官德,这不是无的放矢对牛弹琴吗?
莫汉达斯·喀拉姆昌德·甘地,1869年10月2日生于印度西部的波尔班达尔城,小时身体瘦弱,生性腼腆,中学毕业后留学英国,发愤苦读,获得律师资格。后在南非呆了几年,和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建立了通信联系,与其“勿以暴力抗恶”的信条不谋而合,“非暴力不合作”思想逐步形成。回到祖国以后,甘地全身心地投入印度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成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领导人,被尊称为“圣雄甘地”。然而说来遗憾,甘地终生宣扬非暴力,却无法改变1947年印巴分治后印度内乱四起宗教仇恨之火愈燃愈烈的现状,他自己也于1948 年1月30日去晚祷会场的路上,死在了纳图拉姆·戈德森这个印度教极端狂热分子的枪口之下,结束了他那伟大而不平凡的一生。
甘地被刺后,印度举国上下沉浸在无限哀伤之中。成千上万的群众来到安放甘地遗体的所在,最后看一眼他们的救星。甘地的遗体上覆盖着白红两色布单和独立印度的三色国旗,灵车由250名士兵用四条麻绳牵引徐徐移动,以4辆装甲车和总督卫队为前导(驻印总督古老卫队的骑兵们向一位印度人致敬,此乃有史以来第一次),沿途各处的人行道上、河堤上、树枝上、窗户上、屋顶上和电线杆上,到处是等候与甘地诀别的人群。整整5小时,加入送葬队伍的人流络绎不绝。首尾不能相望的不同种姓、宗教、种族、肤色的送葬队伍把甘地送到位于印度德里郊外朱木拿河畔芳草萋萋绿荫如盖的墓地,倍极哀荣的一代圣雄从此长眠。
甘地之死对相当一部分印度民众的灵魂是一个强烈的震撼,也牵动着远隔重洋的科学巨子爱因斯坦敏感的心。爱因斯坦的前半生是个科学家,后半生更像个思想家或社会活动家,喜欢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评论。爱因斯坦和甘地心心相印,阁楼书房里挂有一张甘地的像,还曾经与甘地和其他人一道,在拒绝服兵役的声明上签字。爱因斯坦承认对纳粹的战争是必不可少的,但仍然坚持自己的梦想:将来总有一天,人类和各个国家最终将在不需要互相残杀的情况下解决他们之间的分歧,和甘地的“非暴力”简直如出一辙。他给予甘地的评价是那么崇高而且饱含深情,那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在这儿,爱因斯坦特别推崇甘地的信念和人格。甘地的非暴力信念以及他领导的不合作运动的是是非非,仁者尽可见仁,智者尽可见智,哪怕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我也要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但若有谁因不合作运动成效甚微就因此嘲笑否定诋毁甘地的人格,我则无论如何也不敢苟同。大到政党集团小到生命个体,当自身还处于一无所有境地的时候,往往能够同甘共苦戮力同心同仇敌忾去对付共同的敌人,可一旦大功告成甚至刚刚取得阶段性成果,争权夺利腐化堕落的本性就暴露无遗了。按照我们中国人的常理,甘地领导了那么多年的不合作运动,都被称作印度的父亲了,1947年印度独立后那还不得大权在握,什么这书记那主席的全都一把抓?同样,甘地的地位这么高,生活方面那还不得是要金有金要银有银?所有这些推断,都休想套到甘地头上。印度独立后,甘地既非印度国民大会党的主席,亦非印度政府的总理,还是平民一个。眼看着那些追随他革命的同志登上权力宝座后丝毫无意执行他的理想,他痛心疾首,但也没别的辙可想,本来就瘦得干姜一般体重不到50公斤的老人惟有绝食之一途。你说这叫什么事?被刺后的甘地奄奄一息之际,人们清理了他的遗物:一架木纺车,一双拖鞋,3只小猴雕像,一本《薄伽梵歌》,一只怀表,一个痰盂和从耶拉伏达监狱带回来的一个金属洗脚盆。面对这些遗物,哪个“公仆”能有地自容?
或曰:如何认识当官的官德?换句话说就是当官的怎么做才算有德?我的回答是:什么也别说,先像甘地那样做人吧。一不恋权,二不贪财,三把老百姓当回事。我们现在的诸多“公仆”在做人上连给甘地提鞋都不配,你还指望其有什么官德,这不是无的放矢对牛弹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