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经历了从相对迟钝到比较积极的转变。最初,中国提供的援助金额为262万美元,受到国际媒体的批评,因为,这一金额,仅与小国科威特的援助数目差不多,只有台湾的一半,甚至比香港商人李嘉诚一个人捐助的还要少。与其一再宣扬的“大国地位”极不相称。
据分析,今次各国救灾表现,将直接影响其国际形象、乃至与东南亚国家的长远关系,于是,各国争相加码援助,在这一压力下,中国政府也承诺将援助追加到 6200万美元。但与澳大利亚的7.64亿美元、德国的6.74亿美元、日本的5亿美元、和美国的3.5亿美元援助、以及美国参与救援,每天耗费600万美元相比,仍然相形见绌。
中国政府不免尴尬,一改平时吹嘘经济如何繁荣、如何高速增长、如何崛起为大国的高调,仅反覆强调,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暗示“已经尽力了”。
在中国国内,政府和官方媒体展开空前宣传和强力炒作,号召民众募捐,中国上下呈现难得一见的捐款热潮。出钱的,不仅有富裕阶层,也有下岗工人,更有贫困人口。最多的,是一对不留姓名的夫妇,捐出500万;最少的,则是一些贫困山区的学生,每人也捐出1元钱。
反映民意的国内网友,对此评价两极,争论激烈。一方认为,中国此举,表现出“大国风范”,值得喝彩;另一方却抱怨,由中国政府主导的募捐活动,显得勉强,近乎摊派,尤其在机关和事业单位,每人捐多少,上级一清二楚,犹如“组织考验”,许多人捐钱,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出于压力。至于贫困地区的摊派,无异于劫贫济富,更加说不过去。
一切受制于政府,连援外赈灾也不例外。身为中国人,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悲哀。而在其他国家,尤其西方国家,各类民间机构往往在赈灾中发挥巨大作用,人们的捐助,更多地表现出自发性、自愿性、和自主性。说起来,又是一个体制问题,中国民间组织不仅寥若星辰,而且不可能真正发挥作用,仅仅靠政府,实难以充分调动民间的积极性。
应该说,面对南亚海啸灾难,中国民众已经表现出空前的救灾热情。然而,在当局的政治动员下,由中国政府代表的援助,究竟包含了多少真正的同情心?多少真正的人道主义?却是一个疑问。
就在各国纷纷宣布为哀悼日的新年前夕,12月30日,中国政府竟然照旧在中南海举行盛大的新年晚会。除总理温家宝之外,中共最高领导人胡锦涛、江竺瘛⒓捌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