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在30年代,一共对中共发动五次围剿,1934年10月,红军于江西瑞金被迫弃守,展开震动中外的“长征”,毛泽东率领八万八千人突围,在两万五千里的大考验下,完成艰巨的任务,虽只剩六千人生还,却在陕北立稳了脚跟。
1949年,蒋介石在内战失利中退守台湾,这年他六十二岁。自1945年抗战胜利后,短短四年间,国民党部队被解放军节节逼退。原本蒋介石思忖既能度过险恶的八年抗战,对打击中共自然更是信心满满。然而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激起经济的动荡,人民对中央失去信心,这成为国民党顿失政权的最大原因。抗战期间,蒋介石尚从容自若,而在国共内战后期,蒋介石屡屡情绪失控,大声咆哮。
蒋介石在寒风中校阅部队。蒋介石在战事连串失利间,1949年金门的“古宁头大捷”,却使国民党得到舒缓的机会。1950年突然引发的朝鲜战争,成为两岸分立的历史转折点。之后两岸各自发展,历半世纪余。蒋在台初期亟思反攻大陆,只可惜主客观形势时不我予,“反攻大陆”沦为口号。50年代国共双方仍在台湾海峡激战,1958年“八二三炮战”在金门上演,台湾立于不败,再次度过危机。
1960年美国总统艾森豪来台访问,蒋介石一身笔挺军服,前往松山机场迎接。艾森豪访台象征着中美友谊坚固不渝。艾森豪是欧战的英雄人物,蒋介石则结合中国各党各派进行八年抗日战争,两人都是二战代表人物之一。在美苏冷战时期,台湾成为美国在远东防堵共产势力的一座堡垒,美国政府将物资和军队输往台湾,使蒋介石无后顾之忧。1960年台湾同时发生“雷震事件”,雷震组党失败,推迟台湾民主化的进程。此一时期美国政府因为与蒋介石友好,并未对蒋箝制台湾民主而表示不满。
蒋介石拄着手杖,坐在竹椅上,留下这祯台湾人熟知的照片。照片中的蒋介石,是个慈眉善目、朴实无华的老人。蒋介石一身极具争议,但是他的简朴作风、平实平淡的生活习惯、不讲究奢侈派头,是比较为人民所公认的。这种风格虽然不见得影响妻子宋美龄,但是与蒋经国极为相似;蒋经国的简朴随兴更胜于蒋介石。
蒋介石的健康状况,直到1972年8月的一场意外的车祸,才急速下降。蒋介石的座车被一名少将的座车撞上,使蒋必须接受长期治疗,不堪其苦。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病逝,享年八十八岁。当时台湾人民普遍表达哀恸之情,元首“驾崩”,下跪就成为自然之举。无论这是不是“造神”运动下的荒谬行径,但是当时许多官员和老百姓向蒋介石行跪拜之礼,确实是出自真情,如同中国风俗中子女对已故父母行跪拜之礼一般。直到1988年蒋经国逝世,尽管跪拜者较为减少,但人民恸失伟大领袖之情仍溢于言表。以前台湾人书写“蒋公”二字,必须在“蒋”字之前空一格,以表敬意。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