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国家干部》的读后感拖了很久,既如骨鲠在喉,又不忍给总是热血沸腾的这类题材泼上一盆冷水。正好朋友打来电话闲聊,就问他:“怎么样?张平的新小说看了吗?”
“你还记得样板戏的三突出原则吗?”朋友素来心直口快。
我笑自己的背诵像在饶舌:“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朋友打断我:“我给这类反腐剧、反腐小说也总结了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官场人物;在所有官场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正面人物。”
我心下如许,却还是忍不住为之申辩,点击着手里的光标给他念一评论家的评论---“读罢张平的《国家干部》,浮上心头的评价是这样的一串词语:广阔,博大,尖锐,复杂。其触动的矛盾之深,揭示的问题之广……”朋友那头大声叫停:“哎,你不觉得这样的词用在当年《血,总是热的》、后来的《国家公诉》、《生死抉择》……上都可以吗?我要是作者我就不高兴被人说成这样,这是把一双大号拖鞋套在每个人脚上,这样当评论家也太省事了吧?”
朋友听我没话,继续闲扯:“我们做个游戏吧,我还没看过《国家干部》,但我猜它的内容,你告诉我对错。”我知道他的刻薄本性,忍笑答应。
电话那头像在掰手指头:“第一,书中有为数众多的问题人物,而且问题人物是盘根错节地勾结在一起的?”我点头称是,他解释:“这叫利益产生勾结,用来反衬出正面人物的困难重重。第二,主要问题人物是貌似忠厚内藏奸诈,反脸谱化的?”我笑起来:“是,64岁的原市委书记刘石贝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从一个公社副书记的职位拼到市委书记位子的,他看待那些领导干部,就像看待自己的晚辈一样。”朋友并不以他的算准为得意,继续道:“第三,问题人物的能量总是把正面人物逼到悬崖边上,好人多磨难?”我也跟上了他的思路:“对,常务副市长夏中民是正面人物,最危机的是作为市长候选人,连人大代表都没选上。” 朋友因为有了应和高兴了起来:“第四是正面人物最终战胜了问题人物代表的恶势力。但借助的是更高一级权力介入?算起级别,该是省委书记明察秋毫吧?”我大笑起来:“是。我替你说第五吧---正面人物家庭生活还总有各种苦难,因而外部环境上似乎更有放纵自己去腐败的理由,但他们总能坚守自己拒腐蚀……”朋友也像抢答题一样踊跃:“像《抉择》、《十面埋伏》的人物一样!”
两人大笑,之后半天无话。我嗫嚅道:“我如果写得太狠,是很打击人家积极性的吧?本来关注改革的作家就不多。”朋友冷笑:“你以为你是谁?市场就是市场,不会因为你的只言片语损失什么。只是就文学而言,类型化泛滥,会使得以后写官场、写现实的小说都被看成是类型化。反腐不是避风港,官场小说、现实主义也不应该是粗糙艺术的借口和代名词!”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