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一:忠心汉室,义不称帝;(相似)
[史实]当韩信攻占了齐国,被封为三齐王之时,项羽曾经派武涉去说服韩信背汉自立,但被韩信一口回绝。后来,蒯彻用更犀利的辩词劝戒韩信,试图让他与楚汉三分天下,韩信虽然被说动,但依旧决定效忠汉王,“虽死无渝”。
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大汉天子名存实亡。在这个时候,称帝对于曹操来说简直如同探囊取物一般轻松。当时,当大臣们纷纷向曹操拍马屁,说“天命”已经降临到曹操头上的时候,曹操却对大臣们说:“当初周文王还活着的时候,天下的三分土地中有两分已经归他所有了,但是,他仍然做商纣王的臣子。一直到他的儿子周武王,才灭亡商朝,当上周朝的天子。如果所谓‘天命’已经降临到我头上,就让我当一个周文王吧!”曹操这一番话真的应验了--他一直到死也没有称帝,直到他的儿子曹丕当上魏文帝时才追封他为魏武帝。
[评论]两个人都有实力称帝,但两人却都为汉室江山辛勤地打了一辈子工--两人最都都只当到“王”。(王的地位仅次于天子。韩信当过齐王和楚王,曹操是魏王。)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理由二:兵家奇才,乱世英雄;(相似)
[史实]两人从小都酷爱兵法,在军事上的才华也不堪伯仲。在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中,韩信的“井陉之战”和曹操的“官渡之战”可谓经典中的经典。
公元前204年,韩信在井陉口列背水阵与赵军作战,置之死地而后生,以二万杂牌军大破赵国精兵二十万,创造了一个战争神话。(详见本书“背水一战”)
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作战。当时袁绍有兵马十万,而曹操只有三四万左右,实力相当悬殊。曹操听许攸之计,以5000轻骑兵袭击乌巢,一把火烧光了袁绍的粮草。官渡前线的袁军闻讯后军心大乱,曹操乘胜追击,大败袁军。袁绍只好带着800人灰溜溜地逃回北方。
在三十六计中,韩信和曹操也各有一计入选。第八计“暗渡陈仓”是韩信的得意大作。而第十九计“釜底抽薪”则是官渡之战中曹操的制胜法宝。
在对兵法的总结方面,两人也都有着杰出的贡献。
韩信在闲居长安时,曾经和张良一起对我国先秦的兵书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理,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军事著作的编排整理吧!不仅如此,韩信自己也写了三本兵书,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三本书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了。
而曹操更是一个“军事迷”,他总结各家兵法编了一本《兵书接要》,对《孙子兵法》进行了注释,而且自己写了十万字左右的军事著作。可惜的是,和韩信一样,曹操的大部分著作也没能流传到今天……
[评论]一个是“连军百万,战必胜,攻必取”;(刘邦对韩信的评价)一个是“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陈寿对曹操的评价),这难道不是一个极有力的证据吗?
理由三:时空玄机?历史巧合?
[史实]两人的相似也表现在他们生活的年代上。两人都生活在战争年代与和平年代的交界处。韩信生活在汉初,在楚汉战争中功成名就;而曹操生活在汉末,在东汉末期的群雄逐鹿中威震中原。韩信活动的年代是前22x-前196;而曹操活动年代是155-220,前后正好相差400年,初了“公元前”和“公元后”的区别外,连表示年代数字都是何其相似啊!
如果这还不够玄,请你记住一个数字:196!这一个无论是对韩信还是曹操都至关重要的数字。公元前196年,韩信被萧何引诱到长乐宫钟室,被吕后斩首,并且灭了三族。而公元196年,曹操开始执掌朝政,正是这一年,他逼迫汉献帝迁都到许昌,开始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代。
[评论]一个从乱世而来,为汉朝的建立征战南北,把中国推向统一;另一个则生长在和平年代,瓜分汉室天下,将中国带入战乱纷繁的三国时代。历史在不经意间兜了一个圈儿,巧妙地做了一个轮徊。这难道也仅仅是巧合吗?
理由四:礼贤下士,爱惜人才;(相似)
[史实]两人都是爱才之人。
汉赵“井陉之战”前,赵将李左车曾经向陈余提出了一个能打败韩信的计策,(当韩信这个计策后,竟然吓出一身冷汗)但是陈余没有听取他的意见,以至被韩信打得大败。事后,韩信以重金为酬求能生擒李左车之人。见到李左车后,韩信亲自为他松绑,而且虚心向李左车请教军事方面的问题。后来,在和项羽的大决战中,正是李左车的诱敌深入,才让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得以实施。为后来的垓下之围创造了条件。
在这一点上,曹操更甚。他曾经三次发布求贤令:不管出身如何,只要能管理国家,善于用兵,就可以做官。而在“官渡之战”中献计的许攸,原来是袁绍的部下。他曾经向袁绍提过很多意见,但却被傲慢地拒绝。于是,许攸决定投降曹操。当曹操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高兴得连鞋也不穿,就跑出去迎接。由此细节可知曹操惜才之甚。
[评论]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爱惜人才是必备的素质。如果不会爱惜人才,对贤人的话不听不用,就必定会像项羽、袁绍那样功败垂成。曹操不但继承了韩信的优良作风,而且还把它发挥到了极至。
理由五:民间传说,机智过人;(相似)
[传说]如果曹操是韩信的来世,他必定是继承了韩信的机智。
相传刘邦曾经给韩信一张很小的纸,让他在上面画兵,并且许诺韩信:你能在上面画多少兵,我就给你多少兵。韩信当然知道这是在刁难他。但是机智的他,一个兵也没有画就夺得汉王的千军万马--他在上面画了一座城,城门露出一匹马头和两面旗帜,一面写着“汉”字,另一面则写着“帅”!他要的就是“汉帅”啊!
而在三国中,曹操也有这么一个机智的故事。曹操自荐去刺杀董卓,当董卓在榻上卧着看书之时,曹操拔出宝刀准备刺杀。谁知道此时董卓从镜中看到了刀光,立即转过身去问:“孟德?你要干什么?”曹操吓出一身冷汗,但他急中生智道:“我有一把宝刀想要献给您”说完,立即跪下,双手将刀奉上。曹操终于凭借他的机智化险为夷。
[评论]尽管这两个故事都没有史实依据,但是仅仅凭战场上的决策,就能定下结论--两人的IQ都不低!
理由六:为求自保,误杀好人(相似)
[传说]韩信与曹操不仅好的方面相似,就连干的错事都如出一辄。
传说韩信逃离楚营后被楚军追杀。在逃的过程中,韩信迷失了方向。眼前是一条岔路,而且指向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如果走错了,就只能是死路一条。此时,一个樵夫正好出现在他跟前,韩信从樵夫的口中,得知了通往汉营的道路。韩信谢过樵夫,正准备走。突然,心思缜密的韩信停住了,他想:这真是一个善良的农夫啊!可是,如果楚兵追到时,他也“善良”地告诉他们我逃跑的方向,那不就……韩信的内心起了矛盾。但是,人在千钧一发的时刻总是会想到保全自己。于是,韩信的良心遭到了蒙蔽,拔起配剑,杀死了樵夫。
“曹操杀人”的故事就更脍炙人口了,下面我引用《三国演义》第四回的相关文字。
“行了三日,至成皋地方,天色向晚。操以鞭指林深处谓宫曰:‘此间有一人姓吕,名伯奢,是吾父结义弟兄;就往问家中消息,觅一宿,如何?’宫曰:‘最好。’二人至庄前下马,入见伯奢。奢曰:‘我闻朝廷遍行文书,捉汝甚急,汝父已避陈留去了。汝如何得至此?’操告以前事,曰:‘若非陈县令,已粉骨碎身矣。’伯奢拜陈宫曰:‘小侄若非使君,曹氏灭门矣。使君宽怀安坐,今晚便可下榻草舍。’说罢,即起身入内。良久乃出,谓陈宫曰:‘老夫家无好酒,容往西村沽一樽来相待。’言讫,匆匆上驴而去。
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急出庄上马而行。行不到二里,只见伯奢驴鞍前鞒悬酒二瓶,手携果菜而来,叫曰:‘贤侄与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猪相款,贤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请转骑。’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宫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
[评论]这两个故事常被作为“恩将仇报”的代名词。但是,无论是从两个故事知名程度还是从韩信和曹操的残暴程度来看,曹操似乎都更胜一筹。--传说中,韩信虽然杀死了樵夫,但是他给人们留下的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印象:他的“一饭千金”和“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的壮士格言被称为诚信和忠心的象征性故事。
理由七:任侠放荡,不治行业;(相似)
[史实]这一性格上的相似点是从《史记》和《三国志》中发现的。在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记载:“(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人多厌之。”而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则说“(操)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
[评论]这是多么相似的几句话呀!都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可是这两位英雄的少年时光竟然都是如此的平庸无奇,说白了,他们都只是街上的小混混!
幸运的是,他们的才华没有被磨灭。最终,他们各自都找到自己的“伯乐”。韩信的伯乐是萧何,他说:韩信是当今世上唯一能帮助刘邦统一天下的人,他是国士无双;而曹操的伯乐则是桥玄和何颙,桥玄评价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这难道不也是一个很好的证据吗?
理由八:君子报仇,百年不晚
[史实]都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如果曹操真是韩信转世,那么为了报这个仇,韩信足足等了四百年。
先来回顾一下韩信的悲惨经历: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以后,韩信被封为楚王。但是仅仅过了四个月,就有人向刘邦写信说韩信要造反,于是刘邦假借游云梦泽之名,逼死了韩信的好友钟离昧,设下圈套,诱捕诚心接驾的韩信,并把他贬为淮阴侯,软禁在长安。(此案疑点甚多,后世一般认为是刘邦自导自演的历史闹剧)
后来,吕后有接到韩信准备绑架自己和太子的秘报,让萧何将韩信引至长乐宫杀害。这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殊不知,此时韩信既无兵又无权,他怎么造反?我们可是说,韩信是被刘邦和吕后联手害死的。他的死极有可能是一出千古冤案!
不过,韩信的这个仇被曹操报得痛快!他成功地使汉献帝成为他的傀儡,对自己服服帖帖,恭恭敬敬。而汉献帝的皇后伏氏密谋杀死曹操,被曹操发现,于是他便将皇后一家一百多口全部杀尽,其余女眷发配到边境。在临死前,伏皇后曾经披散头发在汉献帝面前哭着哀求:“你难道就不能救我一命吗?”汉献帝的回答很悲凉也很无奈:
“我连自己都不知道能活到哪一天啊!”
[评价]这个理由或许是最富有戏剧性的一个理由了吧!
曹操比韩信高明之处……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曹操在经历了前世的悲剧之后,必定要采取一些措施,让自己不再重蹈覆辙。
首先就是培养自己的政治才能。韩信在军事上虽然是一个天才,但是在政治方面,韩信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白痴”!--刘邦稍微耍一下小阴谋,他就被骗得团团转;吕后一搬出萧何,韩信就甘心去赴针对他的“鸿门宴”;三次被刘邦偷抽走精兵,两次被好友陈平、萧何设计诱捕。尤其是萧何那最后的一“情”,韩信只要稍微机警一点就应该明白这是个陷阱--所谓人心难测啊!在关系到利益时候,连最好的朋友也不可信任!!!
如果说韩信的政治顶多评个C等,那么曹操的政治就可以评A+!作为韩信二世,曹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政治方面,他可是不折不扣的“老辣椒”:他遇事时的当机立断,宦官当权时的不畏权贵,刺杀董卓后的及时出逃,被捕后的冷静辩解,打败仗后的豁达不馁都能表现出他对政治的超级敏感;而他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则表现了他出众的政治素质;在赤壁之战后,他求贤纳士、实行屯田、鼓励农耕、兴修水利,为后来魏晋统一天下奠定了物质基础,这又表现出他的远见卓识。所以,在历史书上, 曹操就比韩信多了一个头衔--“汉代杰出的政治家”。
第二是在文学方面,韩信尽管是“将神兵仙”,但似乎有些“略输文采”,他写的三本兵书已经遗失,我们可能永远也看不到他的文章。曹操则不同,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人能够称得上“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的,一个是我们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另一个就是毛泽东的偶像--曹操。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这一句句脍炙人口的诗词就是曹操给我们留下的文学遗产。
尽管历史的星空已经暗淡,韩信和曹操,两个在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早已消逝在悠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
不管世上有没有轮徊之说,我相信,他们骨子里一定住着一个共同的灵魂--这个灵魂的名字叫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