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孝”的内涵

作者:洪茗 发表:2004-04-26 21:52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的人讲“孝顺”,一般人的心中,“孝”是针对父母的,“孝”就是“顺”,顺从父母就是“孝”。可是您知道吗?真正的“孝”其实有着更深层的含义,是更广义的做人的品德。它并不仅仅是针对父母的,对父母的“孝”只是其内涵中的一部分,更不是简单的顺从父母就是“孝”。
儒家经典中有一部书叫《孝经》,非常详细的记载了孔子对“孝”的内涵的解释。

孔子说,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意是说,孝,在小处体现在同亲人的关系上,中体现在同君主的关系上,在大处体现在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和道德修养上。换句话说,对父母的孝,是孝在小处的体现,孝是一个更广义的人的品德。

因为一个人所处的地位的不同,所要承担的责任也不同,“孝”的具体表现也不完全一样。对于天子来说,爱自己的亲人,就不敢对别人不好,尊敬自己的亲人,就不会怠慢他人。将对自己亲人的爱敬应用于天下人身上,百姓就会深受其惠,这是天子的“孝”。对于士大夫来说,用对自己父母的爱敬来对待君主和年长于自己的人,不失忠顺,是士大夫的“孝”。而对于寻常百姓来说,遵从天地之道,勤俭节约,供养父母,就是寻常百姓的“孝”。也就是说,真正的“孝”是指一个人能够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身边的一切人,“孝”是一种超越了血缘关系的更广意义上的博爱。“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无私博爱的胸怀是对父母亲人爱的基础,而对父母亲人的爱是这种更宽广的博爱在亲人身上的具体体现。所以孔子说,先教导百姓懂得博爱,就不会有人遗弃自己的亲人。

现在很多人一提起“孝”,就想起“光宗耀祖”。我想这大概来源于孔子在《孝经》中也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珍惜自己的身体生命,是孝的开始;修身遵从道义,名扬后世,使父母荣耀,是孝的终极。可是大家看到了“扬名于后世”,却忽视了“立身行道”。要知道,“立身行道”在前,“扬名于后世”在后。在人类普遍道德水平比较高的时候,扬名后世的都是有德之士,“扬名于后世”是“立身行道”的必然结果,却不是做人的目地。“孝”是通过“立身行道”达到的。当人类道德开始下滑的时候,“扬名于后世”变成了目地,于是就有了不择手段向上爬的人。其实真正的“孝”是通过修身养德实现的。

那么,到了具体的行为上,“孝”体现在哪里呢?是不是给父母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就是孝呢?不是的。当然作为子女,赡养父母是应该的,但是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一个修身养德的人,会给父母带来长久的幸福和安宁。而一个骄傲妒嫉的人,哪怕他得到了一时的利益,时间久了也往往会因为自己的行为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灾难。所以孔子在《孝经》中认为,如果一个人做不到荣辱不惊(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哪怕他每天用丰厚的饮食供养父母,也说不上“孝”。一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远比表面上的行为表现重要。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观念,那就是顺从父母的要求就是孝。其实这是将“孝”片面理解的结果。做臣子的“孝”是不要陷君王于不义,做子女的“孝”是不要陷父母于不义。所以如果君主或者父母做的不对,做臣子或者子女的一定要争。也就是说,对父母的孝顺不能以牺牲是非为代价。如果以孝顺父母为名做了不对的事情,其实也是陷父母于不义,那就更谈不上“孝”了。

中华文化有着很深的内涵,但是归根结底,道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孝”也是一样。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定会无私地关爱自己的亲人;而一个自私的人即使在没有矛盾的时候能够对父母很好,到了关键时刻想到的很可能还是自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道德也在下滑,“孝”的涵义逐渐被歪曲了,变得狭隘和表面化。其实当社会上的人可以为了对亲人的“爱”无所不为的时候,这个社会已经就很危险了。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