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自古以来,对于盛世的定义就是模糊的。皇帝眼中的盛世和老百姓眼中的盛世是有很大差距的。
在封建社会,哪个皇帝不说他身处的那个时代是盛世?就连那些亡国之君也自我感觉良好着呢,不到最后时刻,他们是不会认输的。比哪陈后主陈叔宝一辈子风流快活,“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明末的崇祯帝还一心想做中兴之主呢。
那么公认的盛世又是个什么样子呢?《史记。平淮书》:“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庚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这是文景之治;杜甫诗:“忆昔开元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俱丰实。”这是开元盛世。
实际上,百姓的富裕程度是要大打折扣的。康熙说:“比闻小民不知积蓄,一逢歉岁,率政流移。”就是说,盛世中的老百姓的生活不过温饱而已,一遇灾害,立即返贫。
北宋年间,王安石和司马光就国家财富问题有一段精彩的对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盛世的含义。王安石:“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光日:“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安石日:“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光日:“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这段说的大意是说,天下的财富是有一定数量的,不是藏在民间就是藏于官府。所以,历史上的盛世就是老百姓给国家贡献民异常丰厚的财富,自己手中留下的稍微多了一些而已。
真正的盛世不仅仅是经济发达,民生殷实,而且是一种气象。它不仅是一个经济指标,还应有一个人文指标。在这个社会里,充盈着宽容、大度、自由的氛围,它允许每一个公民都能葆有自己的个性,允许他们发出自己的真声音,不管这种声音在当局者听来是否有些不和谐。拿这个标准来衡量,大约只有唐朝堪称盛世。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只有在唐朝,李白可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可以写他的《新安史》《石豪史》,李绅可以写“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样的《悯农》诗,而清朝的文人是要为“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之类的诗句掉脑袋的。
没有个体生命的张扬,只有整齐划一的思维,只允许一种声音,这样的时代即使很富庶,也是称不上盛世的。当西方人高唱人文主义的赞歌时,我们康干盛世中的人民还跪在地上山呼:“吾皇万岁万万岁。”我们不能向当时的封建统治者苛求民主,但他们却连一点孟子提倡的民本思想都没有。这样的盛世是固步自封的盛世,是自我陶醉的盛世,是专制主义下的盛世,是不可能长久的盛世。以专制手段维持下来的盛世,表面上掩盖了社会矛盾,但却无形中延缓了自己前进的步伐,拉大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
从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来看,时间最长的是康干盛世,130年;其他不过几十年。相对于漫长的封建社会来说,乱世何其多,盛世何其少。
为什么谁都渴望盛世却如此之少?原因很简单,人治下的盛世是靠不住的。唐玄宗在前期励精图治,轻徭薄赋,亲手开辟了开元盛世,又在后期怠于政事,安于享乐,任用奸相,亲手断送掉了这一盛世。一个庞大的帝国要富裕起来是如此不易,可是要垮塌下为,一个昏君和几个小人就够了。
不必看统计数据,不必听经济学家五花八门的解释,要到农村,到工矿企业中去亲耳听,亲眼看。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我们现在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这是实事求是之论。这种情况下的盛世,前面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不要再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样,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了!
当然最重要的,盛世是干出来的,不是渴望出来的,也不是说出来的。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