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问题一直困扰他们
解放战争后从云南逃入缅甸,之后又辗转流入泰北的国民党军残部,其前身是国民党军赴缅甸西征抗日的93师部队。这些残军到泰北落脚后,为执行蒋介石“从西南策应反攻大陆”的指令,拼凑成“云南反共救国军”5个军,总共不足2万人。在联合国的压力下,1、2、4军于1953年和1961年分两批撤到台湾。以云南人为主的3、5两军共2000多人留在了泰北清莱府靠近泰国、老挝、缅甸边界的山区,即金三角地区。
兵败出国时这些人没有眷属,随着“反攻、回家”无望,多数老兵与当地的大傣族和苗族妇女结婚生子定居下来,但没有泰国籍。这些人在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协助泰军围剿反政府游击队出了大力,在他们于1985年前后全部解除武装后,泰国政府分4批给残军老兵(泰政府称之为“游离的云南人”)发放了泰国山民证,此后又专门给他们的后代发了证。
泰国的山民证分3类:粉红色的只给山地少数民族中的大傣族人;蓝色的给其他少数民族;发给残军及其后裔的是桔色的。前两种证几乎与泰国普通公民证同效,持证者在全国旅行、谋职基本不受限制。但持桔色证的残军及其后代只能在本县活动,出县必须经特别申请批准。
残军官兵目前在世的也已是风烛残年,安于山区生活。他们的后代却多想向外发展,但因身份问题,不少人到泰国内地打黑工时会被警察发现,被罚款、坐牢,之后遣回原地。不过,也有一些人通过特殊途径取得了泰国公民证。记者曾多次用餐的曼谷一家中餐馆里,一个叫小清的打工妹就是残军后代,只有桔色山民证,她曾被警察带走,后经餐馆老板托人疏通才被放出。去年的一天,小清兴奋地告诉记者,她已拿到了泰国公民证,解决了身份问题。
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
残军及其后代目前主要住在清莱、清迈山区的64个大小村子。现在,这里已有了电站、工厂、公路等设施;台湾国民党执政时,台当局也给“泰北难胞”拨款,派农林专家到泰北帮助发展;台湾许多民间慈善组织也开展“送炭到泰北”活动。再加上他们自己的艰苦努力,目前其生活已不成问题。老一辈开垦的农田、种植的近10万株果树、大片的茶园、农林产品加工厂及近年发展的旅游业等,均为其生活所依。
距离“樱花餐厅”不远,有一家规模更大、装璜更讲究的“风雅轩餐厅”,经营者是双胞胎兄弟李泰增和李泰福,其父也是“93师”军人。40来岁的李氏兄弟说,由于美斯乐村发展了旅游业,餐厅生意不错,但他们的主业是种植、加工茶叶。简短的相识、闲聊后,质朴好客的兄弟俩送给记者两袋自产的真空包装“高山绿茶”。
与美斯乐村隔一道山便是另一个大村子满星叠村,居住在那里的残军第3军曾大肆贩毒,全球有名的大毒枭坤沙、张苏泉就出自该村。现在,满星叠村也成了著名旅游点,那里已绝少有人再参与毒品交易。该村的大同中学是当地开办较早、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中文学校,毕业生谋职范围也较广。去年记者受邀参加了在曼谷举办的大同中学校友聚会。50多人中,两位在台湾求学并留下谋职;20多位仍在泰北;其余20多位已解决身份问题,在曼谷工作。
持桔色山民证在曼谷等地的打黑工者也有一定数量,他们有的在旅行社当中文导游,有的在餐馆中或台商投资泰国的企业工作,也有些女孩混迹于按摩院、歌厅和大浴室。
十分注重中文教育
当年的残军老兵多数文化程度极低,在泰北娶的当地妻子也没有文化。老兵们深知后代要立足社会必须要有文化,因此他们努力办学,几乎每个村子都有小学,一些大村子还有初中,并建了几所高中。这些学校都非常注重中文教育。泰国曾有一段时间不允许办正规的中文学校,他们就将其改为中文补习班,孩子们清早学中文,白天读泰文学校,晚上再学中文。事实证明,掌握中文对他们谋生十分重要。
满堂村于2002年开办的建华综合高中在办学宗旨中说,数十年客居他乡,众皆深知教育是全体之命脉。在21世纪,小学初中文化实难立足社会。为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地位,必须强化文化教育。学校的教学目标是“发扬中华文化,创造学习机会,增强学生能力,顺应时代潮流”。
目前,这些村办中小学中大多数还使用十几年前台湾提供的中文教材。有时也有一些台湾民间慈善机构的人来到这些学校并提供资助。每当这个时候,学生们都会列队欢迎,高唱“美丽的大中华”、“不论我们生在哪里,我都是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