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是公认的世界四大历史文化名城,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一千一百多年的建都史,历周、秦、汉、唐几代盛世。几千年灿烂悠久的历史,给西安这座十三朝古都留下了极其丰富而珍贵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文物。漫步西安,就如同漫步在一座上下数千年的历史博物馆。这些珍贵的古文化历史遗产不仅是中国人民智能与勤劳的结晶,更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第一古都受到冷落
截至目前,中国共有31处景观被世界遗产组织列入世界遗产目录,居世界第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作为遗产“大户”的西安,自1987年秦始皇陵和兵马俑成为中国首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文物后,西安再没有项目入选世界遗产。中国有关部门曾拟定了一个预备清单,西安碑林、西安古城墙、汉长安城、唐大明宫均在其中,但至今竟无一入选。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华夏第一古都受冷落?
2003年,西安城墙管理所正式向陕西省文物局递交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报告。这已是西安城墙自1987年以来第三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前两次,西安城墙申报世界遗产(以下简称“申遗”)的脚步只迈到了国家“世界遗产预备名单”前已宣告终结。文物学家和历史学家们认为,就西安城墙的完整性和文化历史内涵,完全可与开罗、罗马的古城墙媲美,远远胜于已经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山西平遥古城,有条件作为世界文化保护遗产。
城墙失修环境保护不善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要求“不但要保护文物的个体,而且要保护文物的环境、历史地段,以及城镇的历史风貌”。据了解,西安城墙前两次申遗之所以没有通过,最大的原因是受周围现代化建筑的影响。记者环城墙观察后发现,城墙很多城门不是有实无名,就是模糊难辨。补刻城门门名这样简单的一项工程迟迟没人去做,城墙的维护方面也存在问题。城墙墙体大大小小裂缝已有70条之多。西门内部分城墙由于没有墙砖的保护而裸露,受风雨侵蚀而塌陷,教人心中悲哀。
西安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经过广泛深入调研,认为有四大原因制约了西安“申遗”:一是对申报世界遗产的意义认识不足;二是预备项目周边环境差,申报条件未符要求;三是正式申报文本不完善,申报世界遗产有严格的程序,陕西至今没有哪一个文物单位(包括四个已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的文物点)做好了完整的申报规划,在申报文本的制作上还有些欠缺。四是文物外部环境较差,陕西目前文物点的环境保护工作相对落后,降低了陕西一些世界级文物点的竞争力。如汉长安城的城址仍出现建房、修墓地、设工厂的现象。
未建架构难推申遗工作
世界遗产的认定代表了世界对某一国家或地区历史文化地位的认可,拥有一处世界遗产,就拥有了一份荣誉、一个品牌以及随之而来的影响力。因此,各地都不遗余力推动申报工作;如洛阳申报龙门石窟项目时,省市两级领导挂帅。
山西平遥古城自1997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后,次年游客即增加了4倍。可见,即使单从“申遗”的经济效益看,也是十分值得的。叫人遗憾的是,有关方面对西安“申遗”重要性的认识远远不够,至今未建立机构,更谈不上制定计划了。
急于求功地方准备不足
我国目前有些地方在申报世界遗产过程中,仅仅只热衷于如何使自己分管的地方申报成功。有的甚至将申报成功看成是赢得政绩的“快捷方式”,不惜花费巨大的精力和财力去争取“世界遗产”的头衔,急于求成。
世界遗产具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真实性,二是整体性。
真实性就是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都要求是原始的,决不可造假景、造假文物,不能在风貌保护区内建人工设施,以保持遗产的真实性。
审批专家实地考察
这又涉及到整体性问题,遗产地不能独善其身,与其周边环境是一个和谐共生的关系。因而大家应该正确认识世界遗产的意义和价值,积极承担起保护人类文明的国际义务。
《世界遗产公约》是目前缔约国最多的《公约》之一。直至2003年,128个国家中世界遗产达754处,其中文化遗产582处,自然遗产149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3处。中国政府于1985年加入《公约》,至今已有31处,在世界排名第三,是名副其实的遗产大国。
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主要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第二条规定。遗产项目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和审批程序。每年举行一次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将对申列名单的遗产项目进行审批,委员会委托专家到各国提名的遗产遗址,实地考察,并依据专家的报告作出评审。
香港《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