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年没去上海了,在中外传媒中,每天都可看到介绍上海日新月异变化的报道,我抱着好奇心,决定前往上海实地考察几天。
甫下浦东机场,沿途所见的高楼大厦确实令人目眩,衬托出上海繁荣都市的景观。这次因是私人考察,我没有住酒店,而是找朋友介绍到平民生活区去住,以便真实地了解上海。
友人介绍我住在繁华热闹的淮海中路公寓。在这片闹市之中,使我了解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来不变的上海,以及不变的上海小市民生活。
最使我感到不方便的,是银行也没有多设几家,不像广东的沿海城市,百步之内多有银行,而且可能不止一家。令人不敢相信这就是传媒大肆报道与国际接轨的中国第一大都会。
上海小市民的日常生活,最典型的可从早餐排队买大饱、油条这点体现出来。这种几十年不变的生活习惯,在广东沿海城市可以说几乎绝迹了。这一方面可说明上海市民生活简朴,几十年不变。但据我这位外来人的观察,上海在繁华的表象(主要集中在浦东新开发区)背后,小市民的日常生活还很艰苦,衣食住行基本上还是传统的,与广东沿海城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只不过上海人较爱面子和善于掩饰罢了。不过,上海却有不少大富豪,像周正毅那一类。
话说周正毅,虽然在生意场上栽了跟斗,但从上海市民的言谈中不难发现,周的“集资致富”成功模式已成为上海生意人效法的对象。记得九十年代中期到上海,正值江泽民主席大权在握,在上海自称“江泽民智囊”者,或自称与江的某位智囊相熟有特殊关系者,大不乏人。到了九十年代后期,由于两岸关系吃重,台商大量来沪投资置业,上海人则改口自称“汪道涵智囊”了。江主席主政十三年,上海出产的“智囊”究竟有多少,恐怕只有天晓得。不过,时下的上海,智囊已不吃香了,自称“亿万富豪”者比比皆是。正所谓“处处皆闻亿亿声”是也。
笔者曾偕一台湾友人(书商)洽谈生意业务,洽谈的对象无一不是过亿身家者。事后台湾友人抱怨上海生意人不诚实,至少缺乏诚意,以及对数字概念完全不清楚(指“吹水”过了头)。
从自称“智囊”到自称“亿万富豪”,实可窥见上海人的观念变迁:“名声”好听不如手中有钱来得实在!这也是近期上海生意人不自称“智囊”,转而效法周正毅的原因。
上海,繁华表象的背后,实在有太多动人的故事可述,只可惜限于自己停留时间不长,不能再作更多的实地考察…
(2003年12月动向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