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了,整个水电工程利益集团已经疯了!
从生态学角度来说,水旱洪涝基本上是一个生态平衡问题。而解决生态问题,要以生态措施为主。历史早已证明,企图以工程措施来解决生态问题,那是一个“屡战屡败”的恶性循环。五十年代要建三门峡水库,说是要把泥沙拦在库里,让黄河变清。结果两三年功夫,就把这座当年天字第一号的大型水库淤满了,渭河翘起了“尾巴”,威胁关中平原甚至西安的安全。一看事情闹大了,又赶紧在山壁上打洞,在大坝底下掏孔,火烧火燎地要把泥沙排下去。当年三门峡论证之际,上马派拍胸口保证水库不会被泥沙淤满,说会在上游植树造林。当然是说说而已,口是而心非。无法自圆其说的矛盾是明摆着的:既然植树造林能保持水土,减少洪患,何必花大价钱造水库?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政治因素:毛想当“黄河清,圣人出”的那位前无古人的圣明天子。第二个因素,恐怕就是试图以大工程来改善生态环境那种无知与狂妄了。话又说回来,五十年代与今日相比,还有几分憨厚,大约还没人打算用大工程来套黑心钱。现在的“跑水圈地”,哪里是什么开发?不过是权钱勾结以抢掠瓜分百姓银行存款的一种谋略罢了。
水库的效益,主要是水量调节和水力发电两项。
水旱灾害其实就是水土流失之害,而水土流失归根结底缘于森林植被之破坏。除了从来不和土地打交道的城里人,无论官民,谁都懂得“治水必先治山”的道理。农谚曰:“水是一条龙,先从山上行,治下不治上,到头一场空。”实际上,中国农民早就有治理小流域的成功经验。中科院综考委在对小流域治理进行大量考察后,得出结论:几十平方公里以下的小流域,每平方公里投资3万元,即可做到“水不出沟”或“清水缓流”。以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烈地区10~11万平方公里计,国家投资不过30来亿,就可根本改变面貌,而投资仅为小浪底工程的几分之一。不治山,水土流失依旧,小浪底不过是抵挡一阵而已,修几年,淤几年,最后如三门峡,成为泥库废库。长江三峡更是了得,断言泥沙淤积不成问题的可行性报告墨迹未干,就计划在上游另建规模宏伟的“新三峡工程”以拦截泥沙,实令人悲愤交迫!黄河上的青铜峡水库、大渡河上的龚嘴水库……无一不是淤得满满!也许应该反过来提问:今日之水土流失,今日之国中,究竟还有哪一座水库不在快速淤满?当然,这还不仅仅是个投资效益的问题。全国8万多座水库,其控水能力总和不过才是全国土壤、森林蓄水能力1/28。换句话说,就是造林比造库的作用大得多。但国家投到造林上的资金,一年不过才几亿;而一座大坝就是几十亿、几百亿上千亿,还是几座大坝同时建。在控水效益上,水库远不如森林,但在投资上却反过来,水库至少是森林的上百倍吧!
这个帐,自然不是我等凡人能算得过来的。只要站在贪官污吏窃国大盗角度,这帐就是一水的明晰:植树造林的资金太少太分散,捡那点芝麻太费劲。只有上大工程,上特大工程,才算是抱住了金娃娃。他们说这儿能建个库就能建个库,找几个“专家学者”论证论证,再和地方官员、银行主管分好帐,多少个亿的百姓存款就尽入私囊。真是指点江山,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再说发电,现在看来水电也不具优势。水力发电大多受水量季节性变化影响,需要另建火电站来调峰。比如三峡水库,采用防止泥沙淤积的“蓄清排浊”调度,其发电保证出力仅有最大发电能力的30%以下。如此,为了排除季节影响,保证均衡供电,必须另建 10座120万千瓦的火电站来专门为三峡水电站配套调峰。这些火电站每年将有几个月时间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经济上明显不可取。在生态灾难深重的中国,水电不均衡的问题就更加极端化。以今年为例,主要依靠水电的四川省,一进入枯水期,每天最多缺电达四千万千瓦小时。福建、浙江、广西等地则因干旱少雨也饱受缺电之苦。
最后,水电上马派还有一条,叫作“水电是最干净的能源”。这大约是半世纪前的老观点了,指的是水电站不烧煤,不冒烟,对大气没有污染。但现在发现,水库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综合性破坏,远比火电站冒的那点烟可怕得多。
最后的一个问题是:既然如此,为何仍然掀起“跑水圈地”之狂潮?怪只怪我们的道理撞上了窃国大盗们的泼天暴利!请替他们想一想,除了大建水库,还有什幺合法途径可以从国家银行里更加多快好省更加安全地大抢其钱!所以他们不和我们费吐沫,只是闷起头来发狠地干。他们更不怕我们抗议,他们手里有炮有枪。
强盗们,你们昧起良心硬着头皮一定要干也可以,但是第一,钱不许从中国的银行借,试一试这世界上还有没有其他的愿意和你们玩“坏帐”游戏的外国冤大头;第二,河流是全民族的共同祖产,建坝发电必须向全国人民以及当地人民缴纳资源使用费;第三,近二十年来,全世界都不再建坝,因为水电再也不是“干净的能源”,建坝发电必须缴纳生态环境破坏低偿费以及大坝寿终正寝或“非正常死亡”之后的炸坝费;第四,可行性讨论必须扩大范围,并向全国人民公布专家的姓名和意见;别以为你们成帮结伙,法不裁众。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那一天你我都能看见。
同胞们,为保卫我们的“最后一公里”河流,同时也为保卫我们存在银行里最后的一点血汗钱而奋起抗争吧!
作者 郑义 为中国作家,现居华盛顿
---《观察》首发(12/23/2003 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