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该项载人工程的总设计师王永志,于1955至1961年在前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留学六年,专攻火箭与导弹设计专业。其航天知识全部来自前苏联。
其次,俄国训练了中国首批宇航员。俄罗斯星城航天训练中心,于1996年11月至1997年11月,为中国训练了首批宇航员吴杰和李庆龙,中国的航天训练中心,正是在吴、李二人回国后,以这二人为主建立,紧接着,吴、李二人传授训练了十多名中国宇航员,包括这次搭载"神舟五号"上天的杨利伟。
再次,中国"神舟五号"酷似俄国"联盟号"。二者不论外型还是重量,都极为接近。总共三部分构造中,"神舟五号"与"联盟号"的无压舱和轨道压力舱几乎完全一样,微小差别仅仅是位于下部的回收舱,"神舟五号"的回收舱较"联盟号"的回收舱的尺寸稍大一些。另外,在一旦出事后的打捞作业上,略有创新,如此而已。
为了掩盖模仿痕迹,在"神舟五号"发射前,中方刻意立下"所有技术设备必须是中国制造"的原则。比如,中国本来在1995年就悄悄购买了俄国的着陆舱,但却不直接使用,而是模仿建造了"自己的着陆舱",用于"神舟飞船"。宇航员的挑选也是如此,强调第一次载人上天,一定要载"中国自己训练的人",于是,功劳最大的吴杰和李庆龙两人都靠了边站,反而是他们的徒弟杨利伟被挑出来,并出尽了风头。事后杨利伟被擢升上校,并在家乡塑像。
这类"障眼法"显然是欲盖弥彰。针对外界有关中国"神舟飞船"模仿俄国"联盟号"的质疑,总设计师王永志一再出面解释:虽然俄罗斯对中国的太空计划有"一些影响",但在很大程度上,"神舟飞船"是我们自己开发的。只是"越看越觉得俄罗斯的飞船有它的优越性。所以,我们就拿它作为赶超目标。争取一步到位。"好一个不打自招!
有意思的是,就在中国"神舟五号"发射升空两天后,俄国"联盟TMA-3号"飞船再次升空,稍后成功地与16国联合建造的轨道平台对接。搭载于该飞船的两名俄美宇航员卡列里和福阿莱,将前往国际空间站,替换另外两名已经在那里飞行和工作了6个月的俄美宇航员马连琴科和爱德华.卢,交接后,卡列里和福阿莱将在太空站工作200天。显然,总共飞行了21小时的中国"神舟五号",与俄国的"联盟号"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从前苏联算起,俄国宇宙飞船已经载人飞行超过100次,运货飞船的飞行次数也非常可观,俄国的航天技术不仅是货真价实的"自己开发",而且傲视并领先全球。
值得一提的是,正在国际太空站工作的爱德华.卢(原名卢杰),是一名美籍华人。其实,在杨利伟升空之前,已经有四位华裔宇航员成功升空,他们均为美籍华人。除了卢杰之外,还有王赣骏、焦立中、和张福林。
许多中外专家指出:实际上,中国科技行业眼下处境尴尬,在世界科技竞争力排名榜上连年下滑,"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固然可以满足一时的虚荣,为中国科技打一针"强心剂",但并不能根本扭转中国科技的颓势和劣势。 更多人强调:作为"百年大计",当局应该加大投资长期遭忽视的教育行业,而不是将巨资耗费于这些"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自由亚洲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