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经济从领先全国,到落后于全国,确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过程。1978年,辽宁省的经济产值为广东省的两倍,到2002年,这个数字全然颠倒过来,辽宁省的经济产值不及广东省的一半。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相加,即整个东北的经济产值,也不如广东一省。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作为中国最大工业基地之一,东北的基础竟是由日本人打下的,或者说,是在日本人的"劫持"下打下的。从1931到1945年,日本人占领东北14年,修铁路,办工厂,开矿山,使东北经济迅速发展。不仅大多数东北人安心做了"顺民",就连山东、河南一带的民众,也轰轰烈烈地"闯关东",争当"亡国奴"。其情形,类似于七、八十年代内地人大举偷渡香港(另一个"辉煌"的殖民地)。
实际上,一度辉煌的东北从四十年代末就开始褪色。共产党全面接管东北后,立即开始充分利用当地的基础和资源,迅速把整个东北变成战争机器和大后方,先后支撑了大规模全国内战和朝鲜大战。东北经济为此遭受空前消耗。两场战事结束后,东北又沦入"计划经济"的牢笼,成为"公有制"最早的牺牲品。东北经济腾飞的翅膀从此被牢牢缚住。
七十年代末,广东等地被"恩准""开放",东北地区却只能望洋兴叹。时光又飞跃了二十五年,坐困愁城的东北,积累了大量问题和包袱:国营企业亏损累累,一半以上处于停产瘫痪状态,职工大批下岗。所谓"国企三年脱困",就东北而言,宛如"痴人说梦";矿山陆续枯竭,数十万矿工失业;环境破坏加剧,成为全国污染的重灾区;贪官污吏横行,黑社会猖獗,以"官匪一家"为特征的官场腐败,称得上"世界之最";各项经济增长指标濒临全国倒数......
此时来谈振兴东北,是否太迟?然而,古人既云:亡羊补牢,犹未为晚。重振东北,也未必良机尽失。况且,东北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优势:原油产量占全国2/5,重型卡车占1/2,造船占1/3,商品粮占1/3,汽车占1/4,木材占1/2,钢产量占1/8;铁路密度为全国平均的2.17倍;教育程度在初中以上者达4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城市化程度也比全国水平高出10%(因此"三农"负担较轻)......
但是,面对一个"计划经济"留下的烂摊子,"中央不给钱,东北咋发展?"一些人开始暧昧地想到日本,东北是否应该重新向大批日商日资敞开胸怀?却只是私下嘀咕,没人敢公开说。原因在于,眼下民间"反日"情绪正浓,一个可能与日本合建的京沪新干线项目,刚刚遭到"全国网民"的猛烈炮轰,对此根深蒂固的"排日"情结,连官办媒体都存几分畏惧,谁敢公开提出引进日资来振兴东北?于是,只敢提到"韩国机会",当然是被那个"鲜血凝成的"、具有"兄弟情谊"的北韩所隔开的南韩,东北官员已经开始大谈特谈如何引进韩资。然而,韩国之小,日本之大,东北人心里不可能没数。
看来,受"观念落后"困扰的东北,又要受制于"观念偏见"。振兴东北,何其难!
(自由亚洲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