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发现,大概从99年开始的大学高收费的效应已经初步显现出来,其结果不只是带来片面的社会问题,而是带来了整一代大学生阶层结构的变化,甚至可以说,影响到未来30年间中国中坚力量的构成,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的走向。
一个明显的感觉是,现在大学生中城镇生的比例越来越大,中国现在的城镇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0%,三成左右,四五年前--在大学高收费之前,学生中基本农村学生占了一大半,--本来应该是七成,但由于城镇子女少、教育资源占有多,所以农村生的比例大概占五六成,由于农村尤其是贫困学生相对更为勤奋,所以在名牌顶尖学校中,农村生源的比例更大。
而现在不同了,根据我的调查和感受,现在学生中城镇生源居多,已经占到大半以上,有些地方占到七八成,和国家总体人口结构恰恰相反。
笔者认为,这显然和高收费的市场调节能力密切相关,由于高收费,使更多的农村学生上不了大学或上不了名牌大学,大学生的阶层结构正在慢慢起深刻变化:
1、考上的农村生放弃上学,虽然教育部承诺不让一个贫困生失学,但事实如何大家心知肚明,教育部根本无权指挥财政部和银行系统,贷款并不容易,政策难以落实。放弃上学的农村生不在少数。
2、考前的学生放弃报考,很多贫困生选择报考师范、军校、较偏僻和一般的学校,目前基本情况是名牌大学收费最高,在5000-1万之间,师范略低,军校免费,偏僻的学校学费和生活费也低。很多优秀贫困生为了不增加家庭负担,忍痛报考军校。这种情况和美国类似,在美国从军的很多是家庭贫困上不起大学的。
3、农村生平时学习丧失动力。由于学费高昂,考上大学已经不是喜事,所以很多农村学生不像以前勤奋拼搏,拼了也于事无补。即使熬完了几年大学,能不能找到工作也是难题。
可见这种高收费的市场效应就是使大学生的阶层结构迅速起变化。农村生减少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农村生多来自贫困地区,能够同情贫穷,至少是理解贫穷。而且无庸讳言,农村生的刻苦程度,吃苦耐劳的品质,孝顺父母,热爱国家的程度,似乎比城市生略高。一般而言,他们更有打抱不平,为家国天下,为弱者群体呼吁的冲动。这些都是根据我的印象的不严谨概括。
而城镇生,更多是独生子,生于1980年代,娇生惯养居多,对贫穷缺乏理解,集体感和社会责任感都较差,对待父母孝顺不够。在他们的成长中没有经受过生活和困难的精神洗礼,贫乏的精神生活使他们接受了更多的沉渣泛起的思想资源,如哈韩哈日哈西方,如把革命当成前卫和时髦(实际生活里又根本不理解弱势群体),比90中期以前的学生更现实和注重个人利益。对此的反思很多,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非典时期的"80年代批判",这个批判在联合早报的论坛都进行如火如荼。本文无意争论细节和对错,也无意妖魔化城镇学生,只说总体判断。
我以前撰文认为,高收费遏制了中国社会正常的社会分层流动,并指这是极其危险的,这种危险不只来自下层的不满、社会的不稳定,更严重和深刻的是,一个稳定流畅的社会分层流动机制,不只能缓和社会矛盾,而且能够使民族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丰盈的造血功能,因此广大下层的人能通过高考(或科举)参与到社会精英层中来,这无疑能促进社会进步,焕发社会的活力,也使社会各阶层利益能得到充分交流和体现。
而高收费,是国家为了"刺激内需"的蝇头小利,却扼杀了社会分层的流动,扼杀了穷人的动力和梦想,改变了未来社会的阶层结构,加速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加速社会的两极分化,加速社会矛盾的恶化,改变了社会权力精英的结构,进一步漠视了弱者的利益和出路,阻塞社会活力的焕发,阻塞社会血液的更新,阻塞社会阶层利益的沟通和理解,阻塞中华民族未来创新力再造的可能,使中国重新陷入一个既得利益集团垄断专制的国家,陷入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变动分裂的恶性循环。民族的复兴遥遥无期,深为国家所不取。
新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