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心忡忡之余,笔者看到网上流传的一则真实笑话,讲一个伪冒的“钦差大臣”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湖南省株洲县,一名无业游民冒充湖南省“防萨”领导,到一个县“微服私访”,连续将数名党政干部“就地免职”。这位“省级领导”勒令该县召开两次干部会议,勒令该县教育局长写“检讨书”。他坚持不吃招待餐,只吃工作餐(盒饭),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称赞。因这位“省级领导”的推动,该县的“防萨”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这位“省级领导”在完成株洲县的“微服私访”后,在前往下一站(湖南省醴陵市)“检查”途中被捉拿。
据说这位“省级领导”的“英雄事迹”被当地百姓向“湖南经视”“举报”,才得以披露。不知这个故事的真实性究竟如何,但对于湖南官场,这倒是一个绝妙讽刺的镜子,深刻反映了这个政权的丑恶本质:因为官员不是民选,他们在老百姓面前作威作福,却在上级派来的“钦差大臣”面前卑躬屈膝。
这个让人笑破肚皮的现代喜剧,和十九世纪俄国作家果戈理的著名喜剧《钦差大臣》有相似之处。1835年秋天,普希金给果戈理讲了一个笑话,说的是他亲身经历的事。他说:“两年前,我到喀山一带搜集材料,准备写一部关于普加乔夫的历史著作。路过奥伦堡附近的一个
小县城时,那里的县长听说我是彼得堡去的,把我当作皇上派去的‘钦差大臣’,拼命奉承巴结我,还向我行贿。想象一下当时他们的丑态吧!我一再声明自己不是什么‘钦差大臣’,等他们弄清了真相,对我的态度立刻不同了,象变成另外一个人似的。”
果戈理说:“竟然会有这种事!真可笑。”1853年底,果戈理根据普希金提供的素材,写成了五幕讽刺喜剧《钦差大臣》。《钦差大臣》的情节是这样的:
一开始,县长就召集手下大大小小的官吏开会,他的第一句话就是:“钦差大臣要来了。”于是这些人个个心惊胆战,因为他们平时作恶多端,唯恐被戳穿后受到处罚。这时,一个过路的彼得堡小官员赫列斯达可夫途经此地,被当地官僚误认为是“钦差大臣”,争先恐后地
奉迎巴结。县长把他请进家里,甚至把女儿许配给他。赫列斯达可夫当初莫名其妙,后来索性假戏真唱,官吏们排着队向他行贿。赫列斯达可夫捞了一笔钱之后偷偷溜了,县长明白自己上了当,正要派人追赶赫列斯达可夫,这时真正的钦差大臣到了。官僚们听了这个消息面
面相觑,个个呆若木鸡。”
正如俄国伟大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的:“果戈理剧本里的人物都是从俄国生活的隐秘深处取来的性格。”《钦差大臣》一剧中,所有人物都是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艺术概括,它入木三分地反映了专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黑暗,无情地揭露了俄国官僚的丑恶。
比较起果戈理剧中的主人公,我们湖南的“钦差大臣”似乎要高尚得多,他虽然违法乱纪,蒙骗了当地官吏,但他“微服私访”的目的却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敦促当地的“抗萨”工作,并惩治那些腐败不称职的官僚。他似乎是一个喜剧丑角,但在某种意义上说,喜剧丑
角也是一个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