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视新闻部经理王智应:监督批评政府,是我们的天职。
我个人觉得陈水扁这一次是以非常诚恳、真诚的态度,想要让各个媒体的高阶主管,看到台湾的进步。例如国营企业的改革、民间企业的竞争力等层面,都是陈总统想要表达的重点,我们也都很了解。但是,一直以来或许国内的媒体都以比较偏向监督、甚至负面的方向,去看待这些事务,这次陈总统可能想要以一个不同的观察角度,呈现这些平常在媒体报导上面比较缺乏的观点,毕竟,观察一件事物可能都有许多不同的角度。
至于媒体与政府的关系,我觉得应该要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媒体监督政府当权者,是我们的“天职”,而也因为如此,媒体人普遍呈现出来的特质,也应该是属于比较批判类的,我想当政者应该要了解这个特点,多多的体谅。
至于报导是否会有敌意?我个人认为只要报导本身的想法,是基于善意,从一个善意的角度来监督、质疑施政,让政府本身得到不同角度的资讯,我想这应该不叫做敌意。至于,目前媒体与政府、甚至总统之间,是否相处起来有敌意?我个人对于这个问题,并不想做深入评论。
三立电视执行副总经理吴戈卿:整个活动都经过精心设计
我觉得总统的口才很好,很努力,很认真,参访过程中他很努力的营造出一个场景,以符合他所要说的东西。每一个参访场景的组合,都与他后来所准备要讲的有连贯,让我的感觉是,整个活动的过程都经过精心的设计与规划,刻意要让我们看到总统所说台湾的进步。
但是,我觉得台湾目前有很多的问题,并非他所说的这样。例如总统提到的国营企业改革,虽然有成功的例子,但是每一个企业的成功都不是同样的模式。例如唐荣的盈余,就是卖土地的成果,与经营和企业改造关系比较没有这么大。总统很刻意的要在记者会上,讲他想要让我们知道的讯息,但是我们想问的其他问题,总统还是会有技巧的回避。但这毕竟也是因为他是总统,并不宜以这个身分畅所欲言吧?
至于总统与媒体的关系,我觉得没有外界所说的这么恶劣吧?整个过程之中,我觉得总统与我们的互动很好啊?他事先有指明是某些Call in节目二十四小时骂他啦,不是所有的媒体。总统在过程中也有说,他会要求未来政府机构与媒体的互动要更密切,也希望媒体的环境更自由,他也会更接受媒体对他的指教,我觉得这样很好啊!总统不需要把某些媒体对他的批评,看得太严重,这些都只是过程嘛!至于之间的好坏,也是见仁见智的,不必太在意啦。
中时晚报总编辑陈守国:这种活动,不会改变媒体与总统的关系。
这种活动也举办了三次,以前李登辉时代就有了,其实没什么特别的。活动的目的就是将他的施政成果、理念让媒体知道,算是变相的记者会吧?因为总统没什么记者会的时间。所以不要将这次活动定位在因为他与媒体关系不好,而借机拉拢媒体。要先认清楚本来媒体与政府的关系就是定型化的,媒体是站在监督政府的立场,不因为主政者是李登辉、阿扁或连战,而有所差别。
但是,媒体的监督会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了解而从批评转为谅解,因为了解他的苦衷而谅解。不过如果是施政本来就是错的,那么站在媒体的角度就应该要指出错误。我认为这次活动之后,媒体与政府的关系应该还是不会有太大的转变。如果办一次这种活动就会变的话,那么为什么要办三次呢?
民视新闻部经理胡婉玲:总统应笑看媒体的枝节
我对于总统个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体力、耐力与记忆力。这次我们媒体主管跟总统参访的行程,从白天到晚上三更半夜,我都看到总统个人精神饱满,让人对他的那种战斗力印象深刻。
而在他与媒体主管之间的个人互动方面,特别是每次握手的机会,总统都会针对每个媒体主管所属的媒体详情,做一些询问。让我很讶异的是,总统对国内每一个媒体的现状,都相当的了解,我觉得总统平日对于国内媒体的生态,都有持续的关心与掌握。但是我也认为,这样二、三天短暂密集的参访行程,虽然让我们可以近距离的观察到总统个人,却还是无法深入。而我们媒体对于总统的个人特质等细节所抱持的兴趣,还是没有对于他的施政成绩来的高。
至于总统目前与媒体的互动,是否真的如外界所描述的这么紧张?总统说媒体日夜二十四小时都在骂他,我觉得还好耶!我们电视台怎么可能二十四小时不断骂?应该是像有一些电台节目,或者是特定电视节目吧?但是,再怎么样,也不可能全天候火力全开的骂总统吧?我想对于这一点,总统可能有一些误解。
但是,我觉得不论如何,总统应该不要太在意媒体对于他的评价,我们大家各司其职,媒体做好监督制衡的工作,总统也要拚自己的公共政策,至于其他的互动,我觉得都是其次的事情,总统应该笑看这些枝节,我们媒体也不用太在意总统的批评,这样比较正常吧?
东森电视资深副总严智径:总统应以平常心看待批评
媒体主管参访的行程,我三次都有去,觉得从第一次到现在,真的是有很大的进步,特别的是这一次行程,是总统这个任期内的最后一次,我感觉到总统刻意要展现给我们看他拚经济的“执行力”,尤其是各个国营企业民营化之后的改变,让我们看到台湾经济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总统要展现他拚经济蓝图里面,立足台湾、放眼世界的一种观点,我觉得这个非常的好。总统个人的那种细腻与用心,我也可以清楚的感觉到。
至于媒体骂总统的问题,我觉得要平常心看啦。像那些Call in节目,不骂总统可能就没有收视率,骂总统多过瘾不是吗?至于我上那些节目,通常都不会以意识型态或者政党偏见,来涵盖我的意见,都很公道的,我知道有一些人是这样啦,只是我并不是。
但是,我认为媒体与执政者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是这种“恐怖平衡”,我们要从问题面来看问题,华盛顿邮报当年也是因为嗅到了问题,才会开始深入追查水门事件,如果没有问题,他们应该不会这样去刻意打击尼克森吧?我觉得台湾的媒体也是一样,没有事情的话应该不会故意去找麻烦。我认为新闻界的观点比较巨观,看问题的角度比较广,总统应该要平常心看。
我跑新闻很多年了,当年做一个小记者的时候,跑总统府新闻连总统府都接近不了,现在情况好很多了,府内一楼还有记者室,这是我当年没有办法想象的。阿扁是从基层民代一路爬起来的,以我跑多年新闻的经验,这种民代背景的政治人物,民主素养都很高,阿扁当总统之后,与媒体的互动比以前好很多,我认为这都归功于他的民主素养。
中时电子报总编辑张景为:他既是总统、也是神父,更是推销员!
现在是民主多元的社会,总统也不像从前威权时代那么具有神秘的面纱,如果要我谈我眼中的阿扁是什么样子,倒不如说活动这二天他扮演的角色─“既是总统、也是神父,更是推销员!”。
总统,必须理性前瞻、务实治国。神父,应该激励人心、给予信心。至于推销员,当然是产品至上、以赢为先,达到目的最重要。阿扁总统这次主动抛出的“直航三阶段时间表”,不仅突破了所谓环境条件说,更明确地挑明了明年大选投票后展开协商、明年底完成协商进而实现直航的具体时间,但对于这两个时间是怎么评断出来的?为何是这两个时间点?他却是语焉不详,或者说是意在言外。
简单地说,他是以神父的角色,宣告大家“相信就有力量”!但是要相信什么呢?我想他的意思是相信只要阿扁当选连任,中共当局就会接受现实,两岸局面就会改变!直航自然实现!
至于说到总统与媒体之间的关系,阿扁是“选匠”出身,因此他很重视媒体,早期尚未执政之前也靠媒体帮了不少忙,现在执政了,可能是对于媒体本来就具备的监督政府责任有些不适应,因此才会觉得媒体可能对他不友善。
其实民主时代,总统威权降低,总统应该也要接受媒体、民众的批评,而且他也应分清楚,批评不一味是骂,有的是建言,总统应该也要虚心接受。另外也应相信民主多元机制,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会判断是非。
苹果日报副总编辑何旭初:有不少人问问题,他都实问虚答。
这次参加的人很多,大约四十几个,平常参访时他身旁也都是随扈,所以没什么机会与他有进一步的接触,除非是团长,搭游览车才会坐在他旁边,虽然吃饭时他会轮流跟不同桌的人吃饭,不过其实闲聊也是满表面的。总体而言,他不算是个很风趣的人,不过他表现出很热络、想要好好招待你的感觉。
不过,如果要讨论“举办这个活动”以及“阿扁跟媒体之间的关系”,其实这应该是两回事。表面上,阿扁似乎主动想要释放一些东西、想作公关,但是有不少人问问题,他都实问虚答。例如,问到贫富差距、执政党和在野党与媒体三者之间的关系、教改等问题,他都利用机会四两拨千金。
中央社副社长兼总编辑刘志聪:阿扁很随和,而且吃苦当作吃补!
这样近距离的与总统接触,我觉得他相当平易近人、亲切随和,由于他出身自贫苦人家,草根性强,因此来到基层,民众对他的热情自然流露。我认为,这一点应该算是他的个人特质。
阿扁也满细心的,上飞机之前还会跟机组人员谈论天气、现在适不适合飞行之类的;他对经济也很关心,即使每天行程很忙,都会关心股市的指数,因为股市是经济之窗。整体而言,他是个既能掌握全局,又能深入了解问题的人。
这次参访,我们看到国营企业的转亏为盈,这和过去政府对国营企业采取放任的态度,有很大的不同,我想也跟阿扁自己盯得很紧有关系。他七、八月份各去了中船、唐荣二次,高铁也是一个月造访二次,这种剑及履及、追根究椎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