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看看香港目前的政治形势。在接见董建华的时候,中央领导人没有直接响应香港记者问有关"挺董"的问题,反映他们吸收了过去的经验教训,愈是"挺董"效果愈差,所以今天不想直接站到香港民情的对立面去。
但是,如果外界因此而得出"中央不像过去那么挺董"的结论,那就错了。事实上,中央这次"挺董"的规格是很高的,胡锦涛、温家宝、曾庆红、吴仪、王刚、唐家璇、廖晖等领导人出面接见,还采取了"双结合"的方法。一是"挺港"与"挺董"结合,二是政治与经济结合,大力宣传香港与内地的更紧密经贸关系,让香港人感到中央是"挺港"为主,"挺董"为次。试想,北京过去在政治问题上是寸土不让的,如今可以作出上述较具弹性的处理,可谓来之不易了。
而且,北京这次高规格接见董建华,不单是给香港人和民主派看的,还是给董建华身边的人看的,包括他的内阁成员、亲北京和亲港府的政党和人士,以至传统左派。因为自从自由党主席田北俊辞职之后,引发董建华内阁出现一种"树倒猢狲散"的阴影,民建联主席曾珏成也放出可能引退的空气,其后叶刘淑仪和梁锦松先后辞职。与此同时,亲政府阵营中也有人向北京反映对董建华的不满,更令董建华的地位风雨飘摇。这是北京最担心的事情,所以高规格"挺董",就是要让那些人士知道中央仍然"挺董",不能"弃船逃生"。果然,高规格接见之后,不满董建华的亲政府人士马上又"认识统一",继续"挺董"了。
形势缓和
所以,《基本法》二十三条的有关立法工作暂时押后,董建华的班子暂时稳定下来,令形势相对缓和,正是目前的主要特点。
但是,这个局势能维持多久?无人能说。从新华社发出的消息可见,有些矛盾仍然未解决的。例如,港府虽然答应再就二十三条进行咨询,但如何咨询和修改,才是关键问题,如果换汤不换药,只会把矛盾往后拖,始终有一天再度爆发的。又如民间提出政制改革的要求,北京只能答应循序渐进,双方在民主步伐上仍有颇大的差距。至于董建华下台的问题,更是中央不能接受的。
因此,在这个相对缓和的时刻,各方都要拿出高度的政治智慧和技巧。例如,民主派人士在继续争取之余,应该重新协调,作出阶段性的目标,而不是期求一蹴即就,更不要以为所有民主诉求可以在五十万人上街之后就手到拿来。此外,民主派应该整合各种意见,以免陷于分歧。
至于中央和港府,应该看到宽松带来的好处比强硬手段的效果有利得多,日后可以因势利导,再作弹性处理,逐步拉近距离。总之,各方都要互借东风,进退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