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批人出生在70年代中期,中国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一切都在改天换地,当时的父母认为,三个字太普通了,还是两个字来得新颖。
不过这个风潮在几年后就停止了,据说是因为太多人同名同姓,造成麻烦。其实,比我们年长或年幼五岁以上的中国人,还是以三个字的名字为主。
不仅如此,这些名字还都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
1949年解放之初,全国人民欢天喜地迎接新中国,当时不少人就以“解放”、“爱军”为名。到了50年抗美援朝,很多孩子就叫“抗美”。
1954年抗美援朝战争后,为庆祝胜利,有人改名为“建功”。1957年中国开始大跃进,“超英”和“赶美”又成为最为名字中的流行选择。
文化大革命是个人人自危的时代,大人们都小心翼翼,言行唯恐不符革命的要求。那时出生的孩子,大都被叫做“向东”、“卫红”、“学农”、“学军”,意思是坚决捍卫毛泽东思想,向广大工农学习。
我一个小学同学有三个舅舅,分别叫“爱国”、“爱民”、“爱党”,本来都是很应景的名字,但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却都被打成“反动派”,说是他们合在一起就是“爱国民党”。
之后,就是我们“两个字”的一代了。很多人说,我们这批人的名字是最没有文化的,例如,“王莉”、“张平”等。也许是父母的创意已经在那个“破四旧”的年代一同被破掉了吧。
相比之下,倒是台湾人没有文化上的断层,这一点也反映在他们的名字上,好像尚智、怡如等。
当代中国门户开放,百业俱兴,通讯发展一日千里,思想撞击中西合璧。父母们在孩子的名字上可以发挥的空间已经大大超过从前。两个字、三个字、甚至四个字、五个字都有,再加上全是独生子女,上一辈恨不得倾注出所有爱心。
我有一个亲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分别姓“穆”、“杨”、“程”、“祝”,所以,这个掌上明珠就叫做“穆阳成竹”,很有一点诗情画意。
还有一些父母干脆丢掉了华文名,以“麦琪”、“安迪”代之,可能也有希望下一代早早国际化之意。
对了,最近韩风来袭,“宋成宪”、“裴勇俊”、“朴龙河”、“张东健”也难保不是大家的最爱。
无论名字是俗是雅,是特立独行还是芸芸大众,五彩缤纷总是好过灰蓝夹杂。总之,时代不一样了,中国人的选择更多了。
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