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昆曲榜上有名。“包含了更多随时代迁延与变革而往往被人类忽略或忘却了的文化记忆。”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说。而作为少林寺第30代住持,今年38岁的永信希望在这份国际名单上加上“少林功夫”的名字。
2月10日雪后初晴,记者随文化部宗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田青赶往少林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申请每两年一次。”田青对记者说,“第一次我们推荐了昆曲,第二次也就是今年,我们推荐的古琴。少林寺所要参加的是第三次,也就是2005年推荐。由于中国是文化大国,目前到文化部排队的已经有100多种。”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经由口耳、形体传播,随着老艺人们的退出、减少,这类遗产面临比自然和物质遗产更艰难的处境。以昆曲为例,新中国成立时有400多部保留曲目,到20世纪80年代只有200多部传承下来。
依据少林寺提供的资料,少林寺功夫有一个庞大的技术体系。在少林寺内流传下来的拳谱中共记载了少林功夫套路708套,其中拳术和器械套路为552套,另外七十二绝技、擒拿、格斗、卸骨、点穴、气功等各类功法为156套。而目前所实际收集到的略少一些,共545套:包括拳术178套,器械193套,对练59套,其他115套。其中《易筋经》、铁布衫、二指禅、少林棍、达摩剑、少林错骨擒拿手等早已在华人世界中耳熟能详。
“而现在少林功夫正在被曲解!少林功夫也不是‘样板武术’。”方丈永信说,“少林寺申报的是‘功夫’,而不是武术。功夫是修行,是参禅。练‘功夫’的真正目的,是为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品行素质;少林僧人的练武,正是一种修行。只有在这个意义上,申报文化遗产才是有价值的。作为竞技运动的武术,更多的是招式。少林功夫原有一条规矩,叫‘踢不过膝’。若用国家现行标准来衡量,少林功夫便成了‘次品’。武术比赛讲究招式,而少林七十二路‘错骨擒拿手’,在临敌对搏中,有谁数得清用了几路?”“少林功夫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少林易筋经洗髓经传人延王法师说。少林寺的另一重挑战,则是盛名之下的巨大利益。据少林寺统计,全国共有80家武术学校冠以少林名头而未经授权,“他们有一部分传的不是少林功夫。”少林火腿肠、少林啤酒、少林客车……以少林为商标的商品有54种,塔林里回荡的不是晨钟暮鼓,而是门口小贩的流行音乐。
登封市因为少林寺每年都会迎来150万游客,去年旅游收入占财政收入的38%。“少林寺这个品牌是属于谁的?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副市长何宏波接受采访时说,“我的想法是,第一,这个品牌不能被无偿占用,这将造成财产的大量流失;而另一方面,它也不该为某一集团所垄断。”少林1500年,当神秘的少林功夫成为全人类的记忆时,首先要排除的竟是名与利的干扰。
寺产与功夫早上5点少林寺还是漆黑一片,“嗒、嗒、嗒”打板的声音响起来,36声后,四周僧房的灯逐渐亮起来。穿戴整齐的和尚们穿过庭院汇集到寺院中心的“大雄宝殿”。5点半,在一名老僧带领下,早课开始,一个小时的早课后,僧人们稍事休息吃早餐,早晨8点打开山门迎客。少林寺坐北朝南,循坡建筑,甬道两侧有七株大银杏树,一雄六雌,最大的一株粗5.6米。从山门到千佛殿共七进院落,总面积3万平方米。“少林功夫的缘起是为保护寺产,没有冲突、没有战争就没有武术和功夫。”永信法师在接受采访时说,少林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寺院,兴衰起落都与政治关系密切,“少林最辉煌的时候,有30多处下院,全国5处少林,最远的在今蒙古国境内。”永信说,“很多人知道‘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实际上少林僧兵最早是为了对付嵩山中的土匪的。”事实上,当年“十三棍僧”也并不是常住在少林寺,而住在离少林寺西北50里的柏谷墅。少林寺曾拥有土地800余顷,寺院地界,南至大金店,北至清水河,东至禹县,西至伊川白沙。所以,少林寺位于嵩山的腹地,虽处一隅,实为嵩山地区的管理机构。
过去少林寺到底有多少土地?“从寺里碑文看,隋文帝一次就给了100顷地,唐太宗给了40顷,元朝的一个时期增加的土地就有2200亩,而每个时期到底有多少地很难算清。”
就固定的寺产而言,少林已不复当年;但作为保护寺产而发端的少林功夫却已喧宾夺主,成为少林最大的无形资产。《易筋经》是什么功夫?
“《易筋经》的版本非常复杂,我总共看到了几十个版本,少林寺里有一个手抄本,我开始跟老和尚学,跟少林附近的武师学,谁都知道一招半式,但又都不全懂。”延王法师说。
更有意思的是,《易筋经》的来历考证有完全不同的说法。少林寺的传统说法是:1500年前,达摩老祖在嵩山五乳峰面壁9年。达摩走后,少林僧人在洞中发现了一个铁盒,盒上没有锁却打不开。聪明的僧人用火一烤,铁盒就开了,原来上面有蜡,以防水汽侵蚀。铁盒中有两部书:《易筋经》和《洗髓经》,都是用梵文写的。而当时全寺上下精通梵文的只有二祖慧可。慧可把《易筋经》留在了少林,自己拿着《洗髓经》云游天下。寺中有不少僧人对梵文略知一二,于是各自翻译,使后来少林功法多如牛毛。但后来有位僧人带着《易筋经》在峨眉山见到了天竺僧人般剌密谛,在般剌密谛的帮助下《易筋经》才有了中文版。慧可云游归来后,《洗髓经》已经翻译完成,“这时大家才发现《易筋经》和《洗髓经》原来是一体的,但后人则只知有《易筋经》不知有《洗髓经》”。
杭州师院体育学院教师周维良博士研究了20年的少林功夫,搜集了30多种版本的《易筋经》,他告诉记者,他看到最早的版本是天台山紫宁道人写的《易筋经》,内容相当杂乱,“其中还有房中术”。方丈永信也谈到,“《易筋经》较少有佛意”,说少林功夫起源于《易筋经》则有些牵强,“实际上在近代,少林功夫是被民间神话了。”永信说。
“少林功夫不是样板武术”在少林寺塔林,少林武僧队总教头延鲁唤出一名13岁的小沙弥给记者展示二指禅。延鲁说他年纪还小,力量不足,所以后面还有两名僧人扛着铁棍帮他稳一下脚。小沙弥先是左右挥掌运气于指,然后通过两手的四只手指倒立撑起身体,随后慢慢放开左手,身体的重量全放在右手二指上,动作持续了十余秒钟。小沙弥比记者矮一头,但手却大了一圈。延鲁说,这种功夫要从小练,选材时要挑骨头硬的孩子,每天要用手指做几百个俯卧撑,另一方面要学会运气,把气运在手指上。延鲁本人所擅长的功夫是铁布衫,也就是民间说的“刀枪不入”,“也同样要运气,躺在床上用沙袋往下砸,开始用10斤,后面能加到1000斤”。
几年前少林寺出版了《少林武功医宗密集》,系统梳理了少林功夫,这套书由中华书局出版,标价是9000多元。
“少林功夫有着自己的特点。”延江说,“比如开始前双手合十行礼,以消除对方敌意,开始的几招都是防守,并不先进攻。再比如少林最著名的就是棍法,因为棍没有锋芒,不易伤人。”少林僧人的练功传统,叫练“三地”。“三地”是指和尚们常去练功的三个地方:千佛殿、黑龙潭和后山坟地。1982年电影《少林寺》中最出彩的镜头就是在千佛殿拍的,武僧们在石头上踏出了48个脚窝。“为什么在千佛殿练功?”永信说,“一般人都以为千佛殿前有灵气。实际上只是说说而已,真正原因是千佛殿前是青石地,来往香客太多,地面被磨得光光的,在这里练功不小心易摔倒,所以必须集中注意力。练功专注了,长功就快。”黑龙潭在少林寺前面山头的山坳里,早年间那里的大树还没砍,草木丛生野兽出没,“在黑龙潭我练过一段时间,半夜天最黑时候去,都是一个人去的。我年纪还小。拿一根蜡烛,三支香,一盒火柴,特别是第一次,紧张极了。到了黑龙潭,找了一块地,点亮蜡烛,四周都不敢久看。这样的地方练拳,注意力高度集中,练一趟拳,至少抵得上平时两个月的功力。平时我们修定,无非就是摒弃杂念,跑了一趟黑龙潭,等于坐了一夜禅堂。”“说到底少林功夫并不是套路。”永信说,“谁能把‘少林武术’的内涵说清楚呢?我在少林寺出家都20多年了,我也说不清楚。我现在也只能理解为‘中国传统文化’而已。”出家人喜欢讲公案,关于少林功夫的极致,永信也有一个公案好讲。古时候,少林寺有一位禅师,有一位武师找他比武。武师的箭术厉害,可以百步穿杨,他说兵器、场地都由禅师来定。禅师说,就比射箭吧,将场地定在了悬崖峭壁上。第二天两人如约而至。武师站在悬崖畔,弓未拉开,已吓得抖如筛糠。其实禅师并不会武功,但他定立崖头傲然如松。武师问有何秘诀?禅师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武师顿然开悟,后成为少林一代高僧。
“少林功夫有很多的讲究,比如说‘四梢齐’--发为血梢、指为筋梢、牙为骨梢、舌为肉梢。”延鲁说,“就是说练功要练到这样的境界:怒发冲冠、手指可以入木三分、牙齿可以切金断玉、舌头可以把牙顶掉。这些都是比喻,但说明了少林功夫的精神。”“而现在少林功夫正在被曲解。”永信说,现在少林功夫的最大威胁是竞技体育的标准化。1928年民国政府成立中央国术馆,参照西方体育竞赛规则,中国武术开始走向标准化。1958年国家成立中国武术协会,颁布《武术比赛规则》,1959年武术在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1990年武术进入亚运会,彻底标准化了。“少林功夫标准化的工程中,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含蓄、小幅度、讲求内劲的传统风格,被类似于杂技和舞蹈的高空旋转、大幅度冲踢等比赛动作所取代。这种动作风格不仅盛行于全世界的少林武术馆校,而且也已经影响到了少林寺,所有目的只有一个--拿金牌。再这样下去,少林功夫就是一具空壳了。”
豫剧《卷席筒》里有这样一句:“小苍娃我离了登封小县”,少室山下12公里就是登封市,汉武帝到嵩郊漓胧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