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机会看电影《英雄》,特地去买了李冯写的电影原作小说《英雄》来读。看平面的书籍自然没有看立体电影那么活龙活现。看过电影的人告诉我,画面上一时出现黑色,一时出现红色,一时出现橙色、绿色、蓝色,七彩缤纷。我想这种由光放射出来的彩色组合,其斑烂璀璨的程度,决非任何油画画面可比,这该是西方现代派绘画的色块理论在电影上的运用。至于飞雪快剑斩丝帕化为雪花飞舞,秦军如雨的黑箭齐发等等紧张镜头,也只能凭想像去追索了。
刺秦主题离不开荆轲的老桥段
张艺谋给李冯的《英雄》写了序,序言中隐约透露《英雄》这个剧本是他“自起炉灶,自由想像”的作品,李冯乃是“自始至终”“随叫随到”“不计报酬”的“参与者”。可见不是先有剧本,然后电影改编自剧本,而是剧本就是因张艺谋要拍这么一部片而诞生的。(编按:张先找古龙的小说来改,改得不满意,就自己几个人编了,见《亚洲周刊》专访张艺谋2002年第51期)整个剧本文词绚丽得像散文诗一般,作为文学作品来读,很有韵味。
看剧本虽然没有看电影那么立体化,但也有一点好处,就是可以对剧情慢慢琢磨,不会像看电影那样稍纵即逝。
故事分成三大部份重覆叙述,起先是主角无名见秦王时叙述他对付长空、残剑、飞雪三刺客的过程;其次是秦王凭自己所掌握的情报,对无名所述的故事作出推断;第三部份是作者揭盅的真实故事。这么重覆叙述,在电影制作上便会产生悬疑和多维的效果,带领观众进入深思。但整个故事的主线:刺秦王,其意念实在来自历史上荆轲刺秦王的桥段。荆轲为了取信于秦王,带去秦王最恨的秦国叛将樊于期的头颅和秦王最想得到的燕国地图,于是在展视地图时,图穷匕现,荆轲一手抓住匕首向秦王剌去,不幸只割破了秦王的衣袖,让秦王有机会拔剑反击,砍断了荆轲的右腿,这时荆轲仍有余力向秦王掷去匕首,却被秦王一闪,匕首劈入宫柱,功败垂成。
否定刺秦不合逻辑不合情理
张艺谋的故事,将燕国换成赵国,但无名向秦王进献的也是秦王久欲铲除的三位刺客的信物:长空的神矛、残剑的残剑和飞雪的雪花剑。无名在自叙中自认是秦人,将故事说成是自己替秦王铲除三个赵国刺客的壮举,藉此赢得秦王奖赏令所订的:杀长空者,得近秦王二十步,杀残剑或飞雪者,得近秦王十步。秦王对无名所言已有怀疑,怀疑他是刺客,而揭盅的真实故事则是无名实非秦人而是赵人,幼时全家被秦军所杀,沦落秦国,被秦人收养,因而决心练剑刺杀秦王,练成十步一杀的快剑。正当这真相揭盅关头,无名仍无行刺动作,秦王正纳闷无名何以迟迟不动手?这时张艺谋竟提出一套秦王不该杀的大道理,还说这道理是出自曾经与飞雪共同冲破重围,深入秦宫刺杀过秦王的残剑。剧情如此这般变化,既不合逻辑,也不合情理。如果说残剑已悔悟三年前刺秦是错的,那末他在见到无名时便会劝他放弃刺秦,因而便不会有无名因刺秦而伤害飞雪,更不会有无名进入距王十步之后才突然变卦的事。张艺谋端出的大道理,不外乎是天下一统的旧观念。张艺谋居然认为,天下七国,连年混战,人民受苦,唯有让秦王消灭六国,统一天下,才能结束战乱。在这个大前提下,他认为个人的恩怨是小事,连赵国与秦国之间的仇恨,放到天下,也不再是仇恨了。
张艺谋中了大一统的邪
整个刺秦王的剧本,最后竟以“国家统一论”推翻了刺秦王的必要性作结束,实在匪夷所思!有人说这是张艺谋对付那些管意识形态宣传官僚的障眼法,我却认为这是张艺谋对官方的献媚。以中国目前政治气候而论,拍一部真是刺秦王的历史性电影,只要言词不过激,不要对领导人太有针对性,便容易过关,张艺谋何必骨头这么软?如果认为荆轲式的桥段太老套,无论换甚么桥段都可以,何必作出替独裁者涂脂抹粉的天下一统论!
由此我推测这个天下一统论可能真的存在在张艺谋的脑子里。在中国大陆,自从毛泽东推崇秦始皇之后,史学界确有人出来替秦始皇辩护,强调秦皇一统天下的功绩,藉此掩盖独裁者的面目。春秋战国虽然诸侯争霸,却是中国思想史上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都出在那个时期,各家学说都相当有分量有深度。为甚么?因为思想的翅膀需要自由的氛围才能飞翔。秦始皇执政十二年,焚书坑儒,偶语弃市,以古非今者夷三族,禁锢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之苛,开历史之先河。然后这种苛政被历代帝王承袭,历二千余年以迄于今。此类暴秦现象非常可怕,它扼杀了中国人创意的生机。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反省的课题,怎可替它辩护和鼓吹?况且秦王所讲的天下是一人天下,而非天下人之天下,不分清这一点,妄谈一统天下,实际上等于是给皇朝的大一统观念辩护。
中共政府本质上仍是暴秦一个。目前它正在吹起民族主义狂飙,以国家统一论迫使台湾就范。张艺谋何苦在这个时候推出一部附和统一论的电影,难道真想充当官方的啦啦队?
张艺谋之所以成为国际知名大导演,是因为他过去曾拍过不少维护公义、反映弱势群体真实生活而感人的电影。如早期的《活着》、《秋菊打官司》,近年的《一个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等都是朴实无华、内涵深蕴的作品,而《英雄》恰恰反其道而行,华丽其外,苍白其内。这莫非是求奖之念迷了大导?
转自2003年2月开放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