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发展周期进入趋向好转的阶段,还有美国及其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松绑”,全球经济在2002年基本开始渐入复苏期。虽然前景正见光明,推动经济复苏的动力很强,但是这一动力根据世行的估计不会为期很长。对于发展中国家2003年并不是乐观的一年。
消极影响投资者投资需求的因素包括低迷而极为脆弱的股市,审计会计丑闻,累计的债务(包括国内,国外债务,国家和私人债务),以及对长期投资是否能够盈利的重新估计。这些接二连三不好的消息不仅让投资者普遍谨慎小心,而且甚至有些恐慌。
如果说投资者信心不强对全球经济复苏对于所有人来讲都是一个坏消息的话,那么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更深远。
经济学家认为投资状况对中、低收入国家来讲和高收入国家一样是经济发展周期的决定因素。但是,投资的不稳定性在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普遍大得多。而经济增长对于投资的依赖,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大得多。在工业发达国家,或所谓的高收入国家,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的上扬倾向于更多地吸引外来资金;然而在中收入国家,外来资金的涌入经常拉动国内投资的上涨。反过来说,富裕国家投资的回落会减少外来资金的流入;对于中等收入国家,外来资金的净减少或者资金外流的净增加会引起国内投资的收缩。越是发展水平,收入低而同时开放私人资金市场的国家,对外来资金的依赖就越强,同时他们也越容易受世界金融市场的动荡的影响。
世界银行报告也同时指出,开放全球性竞争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机遇。
边界贸易和直接对外投资在最近三十多年来增长迅速。全球对外出口的产品和服务(比如金融,旅游等)从七十年代占总产出的14%增长到九十年代末的23%,在这一时期,全球对外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增加了一倍。全球范围内对外直接投资在九十年代后期增长迅速,总额从1995的3,310亿美元,涨至2000年的7,250亿美元。多数这些投资是流向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大概只有1,600亿美元,同其国内投资(总额达1万亿美元)比是小巫见大巫。但是不管怎样,外国直接投资在九十年代是全球化进程的主要动力,中等收入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平均增长了一倍,而低收入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平均增长了两倍。然而自从1999年开始,外国直接投资开始跌落,其下降幅度可以同1981-1983年的全球经济衰退相提并论。
世界银行的报告预测,经济中四个方面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尤其重要:
首先是外国投资在服务业中的增加将为发展中国家不仅带来新的竞争机会,也带来潜在的生产力进步。发展中国家中过时的国有公司过去几十年来长期垄断生产,最近一些发展中国家成功推行的私有化进程会帮助为整个工业带来开放式的竞争平台,同时也带来盈利的希望。报告也指出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对于服务行业的发展竞争机制的限制还很多,而有的国家私有化进程极为缓慢,有的走错了道,比如令私有垄断取代国家垄断。
其次,全球性的生产网络虽然在过去就是国际贸易的一个小区域,现在却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大的跨国公司将生产线扩展到全球的不同角落,这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展机遇。但是不利之处是这种生产和相关的高出口增长率高度集中在小片地理区域。所以全球化所带来的利益相对只对少数国家开放。想加入全球性生产网络的国家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政策环境来鼓励私人投资和提供相应的政府投资。
第三,因为对风险的担心,投资者开始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气候越来越敏感。结果是钱都流向大的,快速增长,经济环境相对稳定的国家,比如中国,南韩,墨西哥是2000年得到对外投资最多的国家。一些穷国,尤其是政策和制度不健全的穷国,除了自然资源开发产业之外,面对着被国际投资者排出局的真正危险。
最后,在基础设施方面的私人投资一降再降,到了可能变成长期行为模式的水平。这方面的挫折有两个原因,一个是1997经济危机降低了投资者对风险的忍耐度,也降低了投资者对长期投资项目的兴趣。最近的电讯产业的重重打击,加上主要能源公司的丑闻,比如安然公司,不仅减少了业内公司的数目,同时也降低了长期投资者的热情。其次,因为国内投资需求紧缩,很多项目出现偿债能力的问题。从阿根廷到印尼,基础设施项目和改革整形项目出现一系列的偿债问题。对付这一困难,世界银行的报告建议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应该放慢基础设施项目私有化的脚步,保留对类似项目的一定政府投入。
世界银行报告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减少对外来竞争的限制,从而加强全球化进程,更多地受益。总的来说,完善国家在全球化轨道中的竞争机制可以帮助一国提高其国外和国内投资生产力和收益率,从而更多地吸引外资,同时享有更高的经济发展速度。当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在这一总原则之下应该根据国情探索不同的道路。但是正如中国走过的道路显示,改革必须和国情结合,也必须结合本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华盛顿观察》周刊,2003年第一期(总第十七期),2003-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