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馆长郭文铎、书记杜学民,向记者讲述了当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1972年4月10日,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卫生部门基建工地上偶然发现了一处古墓葬。临沂城关建筑管理站技工孟季华当即将这一消息报告了临沂文物组。
4月14日,张鸣雪、杨殿旭、孟季华、刘心健来到工地,由张鸣雪看管出土器物,刘心健、杨殿旭带领4个工人下墓坑进行发掘,孟季华负责维持现场秩序。其间,杨殿旭在1号墓边厢发现竹片,递给发掘现场的王文启、孟季华。经仔细清洗辨认,是“齐桓公问管子”等字样。
临沂军分区得知发现竹简的消息后,立即派一个班前来协助,昼夜值班,保护现场。刘心健、杨殿旭分头向当时的地、县领导汇报。期间,适逢山东省博物馆的吴九龙、毕宝启到各地了解出土文物保护情况,也一起参与了这次发掘。
4月16日,由吴九龙、毕宝启和省博物馆又派来的蒋英炬在刘心健的陪同下,继续进行清理工作。18日,吴九龙、毕宝启、刘心健在清理1号墓时,发现了2号墓。此时,吴九龙到下边进行清理,刘心健配合做纪录、填标签,毕宝启负责介绍出土文物的名称、质地、功用等,张鸣雪负责对这些文物的保护。到20日下午,两墓的发掘工作全部结束。
4月24日至28日,吴九龙、毕宝启、刘心健、张鸣雪四人共同对出土的竹简和全部文物进行清点、查对、登记、造册,然后封箱、装车。于4月30日护送到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政治部文化组。随后,山东省博物馆派吴九龙携竹简赴北京参加整理研究工作。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组织有关单位的专业工作者进行整理。
1972至1974年,罗福颐、顾铁符、吴九龙三人对这批竹简进行考释研究,为以后的整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74年成立了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组。首先进行《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二书的整理,参加这两部书初稿本编辑工作的有中华书局的杨伯峻、魏连科等,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史树青,中山大学的商承祚、曾宪通,故宫博物院的罗福颐、顾铁符,北京大学的朱德熙、孙贯文、裘锡圭,山东省博物馆的吴九龙、湖北省沙市文化馆的李家浩等人。整理组将全部竹简整理编成《银雀山汉墓竹简》一书,分三辑出版。朱德熙、裘锡圭、李家浩、吴九龙参加了第一、二两辑整理工作的始终,吴九龙担任了第三辑的全部整理考释工作。文物出版社先后于1975年出版了线装影印本,1985年出版了修订本。
银雀山汉简兵书出土的消息一经传出,海内外为之惊叹,新闻媒体纷纷报道这一轰动性新闻。
郭文铎说,30年过去了,这个不寻常的日子已经载入史册。历史将永远记住当年为银雀山汉墓竹简的发掘整理研究工作付出艰辛劳动,为文物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专家;宣传银雀山竹简的新闻记者;当年汉墓竹简的发现者、报告者、保护者。沂蒙丰碑上留下了他们的名字。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