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胡锦涛相比,曾庆红在年龄上没有优势,只有劣势。此外,曾庆红尽管早年一帆风顺,但是现在却遇到了重大的阻力。曾庆红的官运和民意不合拍:即有关曾庆红的民意已经对曾的官运造成了巨大的掣肘,妨碍了曾的进一步升迁。自中共十五大之后,曾庆红因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已连续四次错失了晋升为政治局正式委员的机会。与胡相比在年龄方面的劣势,曾是没有办法摆脱的。若是不能摆脱对其不利的党内民意,曾庆红在中共第三代退出权力舞台之后的政治前途实在是十分暗淡。不仅如此,曾庆红还面临着一些政治陷阱,一旦完全跌入这些陷阱,曾庆红在仕途上恐怕难有根本的逆转。
据笔者观察,在各种陷阱当中,曾庆红首先要避开的恐怕就是私下开明推动改革、表面保守恭奉教条的内驰外张的陷阱。跌入这一陷阱的后果是两面受敌,里外不讨好。在中国,改革的最大阻力就是中共内部的各级既得利益官员。从内部悄悄地推动改革,将势必首先触动这些人的利益,招致这些人的反对。而外面的普通民众对你私下的开明、改革倾向毫不知情。胡耀邦、赵紫阳在这方面就吃了不少苦头。胡耀邦下台是因为他的开明思想得罪了党内的左派元老。当八九年学生运动刚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把矛头指向赵紫阳。因为普通民众不知道赵在私下里多么主张改革,更不知道他不遗余力地抵制邓小平与左派推动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运动。由于中国政治不透明,外界无法把赵这样的勇敢而谨慎的改革派与邓小平、李鹏那样的人区分开来。
曾庆红在某种程度上也正处在类似的情形中。在普通民众的眼里,曾庆红是个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的谋士,只是擅长人事与权谋。在私下里,一些接触过曾的人都知道,曾是个思想很开明的人,其大胆改革的倾向可以追溯到八十年代中期。以曾庆红最近在内部推动的十六大代表选举、省委换届选举和省委常委选举中实行差额选举上,就体现得特别明显。应该说,差额选举是一个值得欢迎的改革举动。
根据曾庆红控制的、中央组织部主办的《党建研究》杂志最近的一篇文章报道,在十六大代表的差额选举中落选的人常常"感到脸上无光,压力很大"。文章对那些落选的官员进行了安抚:"差额选举有一种情况需要引起重视,就是落选官员当受到各种猜测和议论时会感到脸上无光,压力很大,怕被人瞧不起,担心失去上级的信任,影响今后的仕途。文章呼吁候选人该保持健康平和的心态,当选固然光荣,落选也没有必要背上思想包袱以致影响工作和事业。文章要求在换届选举结束后,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要及时做好各方面工作,正确对待落选的官员,'不要没有根据和不负责任地对落选干部加以猜测和议论',要'亲自同落选干部谈话,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理解',同时合理地任用落选官员。"在中共的体制中,权力就是每个官员的命根子,这样的安抚显得多么苍白。这也表明,差额选举的做法在中共内部已经造成了震荡,引起了反弹。总有一天,由此积累的怨气会通过各种途径以各种政治化说法撒到曾庆红的头上。曾庆红本来想要从内部悄悄地推动改革,但其结果往往是在体制内得不到同情,在社会上得不到理解。
有人会说,照你的看法,曾庆红只要权、不改革,不就可以了吗?我看还是不行。如果曾庆红怕得罪人,不敢用手中的权力推动改革,曾庆红同样没有政治前途。胡锦涛靠他远远高于曾庆红的位势,很容易兵不血刃就抢去改革的大旗。若曾庆红畏首畏尾,无所事事,在党内外人士的眼中,就俨然成了一个赤裸裸的贪权派。这样的人,要在体制内混日子还行,而且也大有人在;要想更上一层楼,则难上加难。所以,曾若只要权力,不思改革,肯定没有政治前途。不推动改革,尤其是政改,曾肯定没有政治前途。所以,对曾庆红来说,既做口头上的改革派,又做行动上的改革派,才是正途。这样,即使他在政治上未能遂志,至少也能在民众中留下一个好的口碑。
另外,曾庆红若想在政治上成就更大的事业,与江泽民的关系是另一个大陷阱。若曾庆红继续一味地追随江泽民,外界只会继续把曾看作是江的"大内总管"。这个形象对曾庆红的远大抱负是非常不利的。而且在中国政治传统中,这个角色也不是好形象。没有江泽民的支持,曾庆红没有希望;但曾庆红若被看作是江的家臣,则必将随江的政治生命的终结而终结。曾庆红若是在所有的公开场合始终与江泽民形影不离,这样,不喜欢江泽民的人必将迁怒于曾庆红。而且江泽民越恋权,在体制内得罪的人就越多。对曾庆红来说,明智的选择是,不论在私下与江泽民保持多么密切的关系,在公开的场合,也该逐步与江泽民拉开一定的距离。当然,这件事还要看江泽民能否接受。第三个陷阱是与胡锦涛的权谋竞赛。曾已经证明了自己是有权谋、有能力的人,现在要做的是,尽快证明自己是个有理想的人。如果曾庆红与胡锦涛公开比权术,彼此结党,彼此拆台,则曾输定了。胡锦涛能够轻而易举地以维护改革、保卫政权的名义把试图强班夺权的曾庆红打入冷宫。毛泽东当年就是这样对付刘少奇、林彪的。
曾庆红只有一招可以胜过胡锦涛。这就是与胡锦涛比思想解放。如果曾庆红与胡锦涛相比,思想解放、政治开明,则依然有很大的胜算。预计在十六大之后,曾庆红的权位仍将远离实际的民生。这是他的一大优势:既可以大唱高调,又不必在政策上兑现。他可以由此来建立改革旗手的形象,同时凝聚社会各界的支持,以成大业。只有曾庆红表现出要干大事的决心,才能与胡锦涛试比高,也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