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头万头压枝低
泥泞的乡间小路两旁是茂密的芦苇丛,这个地区属于传统的泄洪道,野生芦苇一望无际,远远地,可以看到苇丛里点缀着大片的褐斑,还在车上,大港区植保站站长谢志庚就指着那些大斑点说,那就是成堆的蝗虫。汽车驶过的地方,惊起伏在草根上的蝗虫,就像平地上溅起了褐色浪花。车停了,满地蝗虫一下子扑入眼帘,这种学名称做东亚飞蝗的蝗虫外形上看是“典型的关公脸、黑背、红马褂”,已经有十几年战蝗经验的吴福海形象地说。
一时间,满地涌动的蝗虫让人没有立足之地,更让人不由得产生麻痒的感觉。蝗虫对声音特别敏感,听到响动,抱成一团的蝗虫就会立刻四散奔逃。不一会儿,成千上万只蝗虫又会以卷土重来之势重新集聚起来,浩浩荡荡扑向绿色。要不是昨天刮着六七级大风,可以清晰地听到蝗虫爬行时的刷刷声。
蝗虫的习性是傍晚时分上草进食,一整夜都在吃东西,白天太阳出来就在草根和地面活动,因此最恐怖的情形往往发生在早晨,常常可以看到成千上万只蝗虫抱成一个直径几十厘米的大团,放眼望去,数不清的蝗虫团在地上滚动,令人生畏。太阳出来前,很多芦苇看上去都像果实累累的高粱,那是蝗虫一只压一只地附在上面,芦苇被压弯了腰,甚至被成片地压倒。蝗虫一下草,原来趴过的芦苇就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杆。
中午时分记者看到,大部分蝗虫正在地面活动,但河边还是有不少芦苇被压向水面,河里也有不少蝗虫在争先恐后地泅水,整个路面上覆盖着几厘米厚的蝗虫,像一条蠢蠢欲动的河流。谢站长说,这种昆虫生命力和繁殖力都异常顽强,由于这两天的飞机喷药效果受到大风的影响,绝大部分的蝗虫都没死掉,一旦出现静风条件,飞机还要进行复喷。
保证不会危及北京
当地有民谣说“蝗虫上天,县长坐监”,天津市植保总站站长栗振华先生告诉记者,蝗虫防治最基本的工作就是防止蝗虫上天,把蝗虫限制和消灭在孳生地,保证蝗虫不向外围扩散。蝗虫的发育经过6个龄期,整个发育期大约是一个月。杀灭蝗虫最好的时机就是3龄盛期。蜕完第5次皮的蝗虫等翅膀一干就可以上天,甚至能飞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农田里为非作歹。
据介绍,今年仅在天津地区的防蝗面积就有80多万亩,已经出土的蝗虫目前已经达到40万亩,大部分已经快到5龄期,目前蝗虫的平均密度已经达到每平方米1000头,由于今年蝗虫的出土时间参差不齐,现在又赶上雨后,估计又有一批新的蝗虫要出土,防蝗任务更加艰巨,不但要防前更要断后。
连日来由于风力过大,不利于飞机喷药。今年的严峻形势已经引起各级领导重视,农业部蝗灾指挥部总指挥刘坚刚刚视察了大港区现场,各级植保单位都已经成立防蝗指挥部和防蝗检测网络。进入6月以来,每天防蝗治蝗的最新情况都要向上逐级汇报。
抬头看着依旧大风肆虐的天空,谢站长有点忧心忡忡,这样的高温天气很有利于蝗虫发育,再有一周,大部分蝗虫就要上天了,如果今天还是大风天气,飞机不能出动,只能采用人工喷药。现在,整个植保站只留下两个女同志,一个做饭,一个接电话,其余的人员已经悉数上场,并要求所有的人都要独当一面,开车、修机器、喷药,天快黑的时候,现场要留观察蝗情,第二天还要赶早趁着蝗虫比较集中时赶紧喷药。为此,植保站的工作人员常常早晨3时就要起床准备灭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