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的信号。
我们不妨剖析一下赵本山主演的小品“卖车”、“卖拐”背后的一些东西。
由于小品中的角色没有称谓,本文只好以演员的本名作为角色的代称了。在“卖拐”中,赵本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以坑蒙拐骗为业的、十足的大骗子;他既不像城里人,又不像乡下人,基本是城乡结合部常见的那种靠蒙人吃饭的家伙。演他老婆的高秀敏,心肠比赵本山稍好点,稍软点,但做为“主骗”的助手“副主骗”,她也是蛮称职的,把欲言又止、欲擒故纵、一唱一和那一套,玩得是恰如其分的。因此,她也是个骗子。而范伟是个什么人呢?“腰板粗、脑袋圆,不是伙夫就是大款”--真让骗子蒙对了,范伟是个做饭的。做饭的属于哪类人呢?按照咱新社会多年来的一贯提法,应归入“光荣而普通的劳动者”范围。
赵本山与高秀敏没有多少高深的文化修养及专业素养,也决不是中产以上的厚薪阶层,应归类于特殊的“流氓无产者”。与一般“流氓无产者”相异的是,他们浪迹骗坛若干年,工于骗、研于骗、精于骗、专于骗、敢于骗、善于骗,巧舌如簧、口吐莲花,能将公鹿说成母马,死牛吹成活驴。至此,他们已经完成了从守法公民到社会渣子的蜕变,成了应受到公安机关打击与法律严惩的犯罪嫌疑人。而范伟呢?不仅没有什么文化,而且还是一个需要接受“扫盲”教育的本分人;他智商明显偏低而且善良,见识明显狭窄而且胆小。但他是一个凭借手艺和力气吃饭与养家糊口的弱者。这种人,在我们广袤的城乡,一抓一大把,上万上亿计。也正因为如此,骗子的市场格外广阔,效益也出奇的好;以骗为生的人也就层出不穷,总也抓不完。赵本山、高秀敏是什么人,大家已经很清楚了;范伟是什么人,大家也很清楚了。
第一年,赵本山以“拐、拐、拐,拐啦、拐啦”为诱饵,成功地骗“卖”出了一副拐杖,骗到了一辆自行车;第二年赵本山以“瘫、瘫、瘫,瘫啦、瘫啦”为圈套,顺利地“卖”出了一辆轮椅车,骗得了一块手表和数百元钱。由于“卖拐”的火爆,央视一破惯例、一反常态,第二年又推出了“卖车”。无疑,从文艺取悦于大众的标准看,央视的目的达到了。
骗子的骗术能够得逞,并不奇怪,否则,骗子就不能被称之为骗子了。我奇怪的是,看完这两个小品,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人不仅对骗子恨不起来,而且还埋怨和嘲笑上当吃亏者呢?包括文艺批评和新闻媒体,几乎也全部是这个腔调。这也正是本文想要揭示并希望引起人们思考的沉重话题:“卖拐”、“卖车”招来一片叫好的背后,我们是否已经把人间弥足珍贵的一些东西丢失了呢?是否意味着支撑着我们这个社会正常运转的最基本的东西--社会道义,正在谁也不心疼
地、悄无声息地、严重地丧失着呢?
小品的确是一种逗笑的艺术,但在逗笑的背后,如果宣扬的是以狡智获取不当利益,是与诚信背道而驰的机诈,并且取笑了不够狡诈的良善之辈,那么,无论如何不能认为那是成功的艺术作品。在这个角度上看,“卖拐”和“卖车”都是令人遗憾的。而赵本山也从这两个小品开始,走到了关怀芸芸众生的反面。如果没有人提醒这一点,而是一味地喝彩,对赵本山本人也是不负责任的。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