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名为晓声的作者是北京某大学中文系2000级博士研究生,真名为王晓生,专业是研究文艺理论。在王晓生的宿舍里,他向记者拿出了证据。美国人类学家哈维兰的《当代人类学》(中译本)和王铭铭的近作《想象的异邦》,这两本书大约有10万字的内容几乎是一模一样。
王晓生告诉记者,王铭铭的书在高校文科生中比较知名,他本人也很喜欢研阅,并购买了多本。但在看王铭铭的近作《想象的异邦》(1998年出版)时,王晓生有点怀疑:“它里面用了很多原始部落的内容……他在国外考察过这个吗?”
王晓生越想越怀疑。不久,他联想到了1987年出版的美国人类学家哈维兰的《当代人类学》(中译本)。最终,王晓生发现,除了个别字的修改或者语气的改变,《想象的异邦》第二编几乎全部与《当代人类学》第四部分、第五部分、第六部分相同,甚至连结构段落顺序也没有改变,要说有什么大改的,就是原书中的一些小标题给去掉了。
为了证明问题的严重性,王晓生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终于算出,两本书竟然有10万字的内容是一模一样。
《当代人类学》(中译本)和《想象的异邦》,相隔出版的时间有11年。在《当代人类学》(中译本)的大红封面上准确而明了地表明王铭铭教授是此书的翻译者之一。
翻开这本书能够看到1987年4月14日哈维兰为此书作的序:“1974年本书第一版问世以来,它一直是北美许多大学和学院采用的人类学入门教材,现在这本书已成为北美最广为采用的教材之一……特别感谢翻译者王铭铭,是他把此书译成中文介绍到中国的。”当年的王铭铭不到30岁,在厦门大学任职。而由他牵头翻译的这本哈维兰的著作现已被中国高校社会学系人类学专业的师生们广泛阅读,该书还常常被纳入到主要参考书目之中。
翻译《当代人类学》后,王铭铭也成为北京大学一名年轻教授。1998年,王铭铭以作者的身份出版《想象的异邦》。在序言中,王铭铭称该书是他多个时期以来的“散论”,他还有些担心其中一些思考还不成熟。
尽管两本书有如此多的内容相同,王铭铭在《想象的异邦》一书中的序言部分和参考文献部分没有一次提到美国作者哈维兰。这两本书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记者前后两次与王教授联系,第一次是王教授的妻子董女士接的电话,她很为王教授抱不平,认为背后有更复杂的原因。记者第二次终于联系上了王教授,他听到这个消息后,一度语音哽咽。但平静下来之后,他说:“这件事很早以前就知道了,目前暂时不想谈这个事情,因为它发生的背景比较复杂,现在还不能给大家解释,将在一定的时候会给一个明确的答案。”王教授还表示,将会对自己的出版物负责。
还有一年才毕业的王晓生博士则表示,“我作为一个年轻的研究人员,心里总觉得不踏实,学术界现在风气不太好,我要拿出小小的力量来纠正一下,如果我今后遇到了王教授,我也会很坦然”。他还说,此文的作用不是用来提醒王老师的,而是向社会宣布,用来提醒后来的学者,尤其对我们这样年轻的学者是一个警示。
文章来源:大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