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笔者还在国内时,有一次到远房亲戚新开张的鞋店,发现他店里货架上一排排质次的鞋上,都赫然印着“耐克”的标志。我不禁好奇地问他:“为何你进的这些假货都要假成国际名牌呢?如果只是仿造国内的普通牌子,我倒还可能会相信是真的。”店主对我笑道:“兄弟,您是读书读多了。您应当清楚,象我这样卖不起高价货的商店,怎么可能进真货呢?既然全是假的,那还不如作假作成‘名牌’的,至少能让买的人心理上有个满足:假到名牌的份上,总不会太差吧!若让顾客买个假牌大陆货,岂不让他们觉得更没法要了?”
的确,当大部份产品都是真品时,作假者生产出来的假冒伪劣产品,还要刻意装扮成为真品,让顾客辨不出真假。这里所遵循的乃是常人的逻辑。但是,当市面上大部份产品都是假货时,仅仅以假乱真还有什么意义?倒不如把这个假作得更出格一些,给人觉得:既然都是假的,敢于冒用名牌的,一定比不敢冒用的假货要强一些吧。这里所遵循的,就是强盗的逻辑了。
强盗逻辑经常取代着常人逻辑,这就是活生生的中国社会层面的现实问题,因为,它已经与个人品质无关,而成为了一种社会化的思维模式。
某地有一新乡长上任。好友劝他:“现在农民普遍认为乡镇干部都有贪污行为,你作为新官过来,不妨作一项改革,把乡政府的财务向农民全部公开,这样不就打消农民对你的怀疑了吗?”显然,这项建议依的是常人的逻辑:你怀疑我做坏事了吗?我就要用事实和行动来证明自己没做坏事。
久混中国官场的新乡长回应道:“公开了全部财务,就能打消农民的疑虑吗?不管我贪、不贪,农民肯定认为我贪了,因为他们所看到的乡长都在贪。既然一当乡长就背上了这个贪污的黑锅,你说我冤不冤?背了贪污的黑锅还又不贪,那我不是个傻瓜吗?还有,如果我把乡政府的财务全部公开,那我和周围的乡长们以后怎么相处?我岂不是故意表现,给别人下不了台?”显然,他依的是强盗逻辑:你不是怀疑我贪污吗?我现在怎么做都清白不起来,干脆就多贪一点,自己也就不觉得冤,也就心理平衡了。
看来,这种强盗逻辑作为思维模式在中国目前社会里,似乎具有更大的合理性。在很多的情况下,中国社会里的强盗逻辑不单纯是人们主动的追求,同时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例如,一家公司若连续几个月不给员工发工资,按照通常的理解,一定是它的资金周转发生了困难。这种现象不太可能长期持续。因为,或者它马上度过难关,开始又正常支付工资;或者它度不过难关而倒闭,从此“无需”继续欠付工资。然而,不少公司就经常如此,尤其是民工人数众多的劳动密集型公司。为什么呢?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工资和奖金是激励手段。工人只有按时得到老板的钱,才会好好干活。这正是常人逻辑。但是,在一个彼此相互不信任的社会里,工资就成为了抵押机制。扣压着你好几个月的工资,你工人敢不好好干活?!这种强盗逻辑,自有其社会根源。从老板的角度来看,民工们都是从劳务市场上临时拉来的,丝毫无法信任。如果按时发工资,万一他们拿了钱就跑,老板找谁来把订单的活干完?从民工的角度来看,他们对老板的残酷剥削却奈何不得,因为他们无法组织自主工会,与老板进行集体抗争,来制约老板。所以,如果民工拿了工资就开溜,你能肯定这是由于民工无情、还是老板过错?这一切都加剧了彼此的不信任,让老板的强盗逻辑有了更合法的基石。
但愿,中国目前的强盗逻辑只是经济转型期的特有产物,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而逐渐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