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拥有13亿人口,是世界上经济容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其经济增长率每年达8%,对外开放的程度也越来越大,这些都可望为美国经济带来成千上万个就业机会,创造数以十亿 计的财富。高盛公司的一项研究报告估计,中国入世将有利于刺激美国的年出口量,到2005年,美国对华出口将增加约130亿美元。
美国的农场主和汽车制造商常常被视为中国入世后两个大的受益者,而纺织业则被看作是一个输家。农业方面,美国农业部预计,到2005年,一个开放的中国市场将使美国农业出口每年递增20亿美元。这意味着4倍于目前对华出口的水平,相当于美国农业出口总额的4%。汽车制造业方面,不论是在新的还是先前拥有的交通工具上,底特律在中国都能找到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在整合零敲碎打、各自为战的中国汽车行业(目前已有100多家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方面,它也将发挥着主导作用。根据汽车研究公司CSM环球的估计,2000年中国生产的汽车总量为177万辆,而到了2005年,这个数字预计将上升到377万辆。
CSM Worldwide的一个研究新兴市场的分析家丹尼斯.泰勒指出:“汽车行业将继续呈稳定增长态势,但是增长速度较慢--就像现在这样。如果政府能够成功地将其所有汽车厂商的力量整合起来的话,那么,在参与全球竞争之时,它就能处于一个极其有利的局面。”
那么,这一切都会发生吗?也许吧,但是可能沿着这条路走得远得多。中国的转型需要花12年。其间一些关税下调的幅度要快于其它一些关税,高科技产品如电信设备的关税到2005年将完全取消。而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目前税率为80%~100%的汽车关税到2006年将下降到大约25%的水平。而另外一些关税则将一直保持不变直至2010年。
当然,低关税本身并不意味着在中国做生意会更容易些,美国公司将继续面临过去困扰已久的许多非关税壁垒和限制性贸易措施。销售体系仍不发达,许多仍然处于国有垄断局面,3年之内不对外资充分开放。外资控股在从保险业到零售业的很多领域仍将受到限制。资本市场缺乏透明度,税收体制模糊不清且效率低下,法律体系则更多地被当作政府管理的手段而不是被视为法律本身。
保护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众目关注的焦点。在WTO的附加条款中,中国声称其将遵守WTO知识产权保护协定以保护专利权、著作权和商标权。然而,迄今为止,中国在这方面的记录并不令人鼓舞。在中国市场上出售的品牌商品中,有五分之一通常会是假货,并且假货泛滥,从电池到香烟,无所不及。尽管中美之间已有了一个知识产权保护协定,但是,根据美国一家检测盗版的机构--商业软件协会的统计数字,中国市场上的盗版安装软件还是从1999年的91%上升到了2000年的94%。
另外,据美国纺织品协会推测,每年走私到美国的价值40亿美元的纺织品来源于中国,这是违背现有进口配额规定的。由于中国政府没有遵守先前两国达成的双边协定,因而美国纺织品行业对中国是否有诚意遵循WTO规则表示怀疑。利益也许是真正的驱动力。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意识到盗版不仅伤及外国企业在华利益,而且也威胁到本国软件行业的发展,于是痛下决心打击和摧毁盗版软件工厂。乐观者由此认为,为了保持新获得的WTO成员资格,同时也为了避免一旦违规而招致的其他成员的惩罚,中国政府将不遗余力推进知识产权法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