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可说的。够标准就下去呗。”一种欲说还休的语气。似乎后悔同意这次辗转介绍的约见。她坐在北京朝阳公园的椅子上,大部分时间表情沉默。
去年的这个季节,这样的白天,这位银行职员是不会有机会经常到公园闲坐的。她会坐在分理处的柜台后面,把电脑键盘敲得噼里啪啦。实际上她很为此骄傲,在同龄人中,她是出色的,对付这些层出不穷的新玩意,她赶得上年轻人。当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她48岁了,尽管看上去年轻干练。她以为会做到退休。一辈子做一件事情,虽然单调,却也有圆满的感觉。
2000年秋天,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下发的一份文件终于让传言变成了现实,也终结了这个普通的银行职员善始善终的期望。文件的主题是:鼓励提前退休。
按照文件内容,中国工商银行的员工,类似她的级别,男50岁、女45岁以上,或者男30年、女25年以上工龄,满足一条,都可以申请提前退休。
她不情愿地提出退休。“说是自愿报名,可是你不报名行吗?”她发现自己别无选择。“重要的工作都不安排给你了,尽让你干些杂事。老有人开玩笑似的问一句:你什么时候退啊?在家呆着多好啊!领导还会跟你谈话:你考虑得怎么样了?”她所在的分理处,符合条件的共7人,只有两人表示坚决不走。“没意思了。”她评论道。
按照规定,每月工资基本没变,但是她体会不到不劳而获的快乐。开始整天不出门。偶尔出门碰到邻居问候:今天怎么不上班啊?休假呢?她总是顾左右而言它。终于有一天说出了口:我不干了!邻居表情惊异:这么年轻,不干了?
裁员:宁愿做,不愿说
与国外企业不同,工行裁员的消息笼罩在神秘之中。几乎没有人愿意就这个问题接受访问。语气或婉转或坚决。答案只有一个字:不。
“失业就业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问题。我们宁愿做,不愿说。”工商银行总行新闻处副处长介绍说。
暗暗进行的“做”,在中国工商银行总行的2000年年报上偶露端倪。这份充满了希望、成绩的资料中,出现了“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成果。
“2000年,全行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工作取得明显进展。着重在组织结构和劳动用工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重点裁减了区域风险高、扭亏无望、重复设置的部分支行,同时着手建立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拓宽员工进出渠道,施行由政策性减员向机制性减员的过渡。截至年末,全行共撤并13家二级支行、242家县支行,净减人员7.5万人,减幅为12.8%。经过改革,逐步优化了劳动组合,初步建立了内部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的配置有所优化。”
裁员还会持续下去。2001年9月底的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了工行明年的裁员计划。
“中国四大国有银行之一--中国工商银行计划在明年裁员3万人,即员工总数的约7%,以增强与其他商业银行竞争的能力。此次裁员将使员工总数降至约40万人,而两年前员工总数约在57万人。工行副行长李礼辉说:我想我们必须减员,因为我们的资产可与如汇丰银行等许多大银行的资产规模相比,但我们的员工数目却高出许多。”
报道说:工行和中国其他大型商业银行正努力转型为现代商业金融机构,此次裁员为采取措施之一。
这条有可能引起不安的消息曾被国内一家著名的新闻网站转载,很快又被删除。
也许一切都可以解释。一艘船,载了很多人,太多了。船可能沉没。但是也许可以丢掉一部分人。船长该怎么做?避免道德争论的最好方法是:悄悄地做。
不安的情绪早已弥漫。
“鼓励内退”的文件出台于2000年秋天,但消息从1999年底就开始在银行员工之间传播。这些备受关心的改革措施总是在酝酿阶段就从各个缝隙透出,尤其是这种决定很多人命运的人事改革。
等待入世的人才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工行正在多方努力以提高人才素质。但事情的残酷之处在于:这一切有可能是为他人作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