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天竺和尚达摩为传真经,只身东来,一苇渡江,扬经颂法,后落迹于嵩山少林寺,创下了名震天下的少林武术。
是耶?非耶?风风雨雨数百年。
禅僧初祖
武术上有一种现象,或称一种心态,即虚构一批神仙高士作为的拳派创始人,以提高其玄异程度。于是出现了“梦中授拳”、“深山得道”之类的似说,也产生了些客观世界实际并不存在的武林“重要人物”。那么达摩此人有没有?是虚构出来的,还是确实存在?这成为“达摩与少林武术起源”之谜的第一个焦点。由于有关武史资料较为缺乏,没有翔实证据表明对这一问题的肯定或否定。但作为宗教领域的重要人物,在一片佛光禅影中,我们可时时见到这位高僧的踪迹。
“路逢跨水复逢羊,独自栖息暗渡江。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这是相传为达摩老师般若多罗尊者题赠给他的一首诗。自佛祖释迦牟尼灵山说法、拈花微笑以后,佛法代代传递,至二十八世达摩(又称菩提达摩)时,他遵师嘱,开始了东行中国,传 经扬法的历程。达摩所宣讲的乃佛教一派的禅宗,由于它的核心精髓与中国的文化思想有着某种天然的契合,于是很快受到中国宗教界、文人、士大夫中众多人的欣赏,且进一步被中国文明所同化,并不断发展,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禅学体系,深远地影响了中国乃至东方诸国家的文学、科学、艺术的众多方面,当然也自然而然地影响了武术的某些思维方法。由于达摩首传禅宗入中土,故中国佛教史上通常称其为禅宗初祖(以下为:慧可、僧璨、道信、弘忍、至六祖慧能,又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佛教许多典籍中都记录了这一过程。唐道宣所编《续高僧传》卷十六《齐邺下南天竺僧菩提达摩传》记载了达摩入中土行程:“初达宁境南越,末北度至魏”。《从容庵录》还记述了达摩与梁武帝萧衍的对话:“梁武帝问达摩大师:‘如何是圣谛第一义?’摩云:‘廓然无圣。’帝云:‘对朕者谁?’摩云:‘不识。’”宋代赞宁编《续高僧传 》也有相应内容的描述,曰:“梁武帝问以有这之事,达摩贵传迳门心要。”在其它佛教资料中还有一些有关资料。对于这些纪录,我们也应采取分析的态度,其中有些是值得推敲的,如“禅机对话”,一苇渡江“、只履西归”,等等,有可能出自后世僧众的杜撰。但有些还是可发信赖的,如“达摩传经”这件事的存在,因为尚有众多的史书记载。文物出版社所出《佛学大辞典》一书中达摩一条写道:达摩真名“菩提达摩,摩为其第三子。本名菩提多罗,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嗣法,改多罗曰达摩。梁普通元年泛海至广州,帝迎之建议。”
嵩山面壁
达摩究竟练没练过武术?这是他与少林武术起源的另一个焦点。这个问题上影响最大的一个事件即“达摩面壁”。
据史料记,达摩与梁武帝相见论佛。因“帝不悟”,“机教相乖,若水投石”,“遂渡江,乃之魏隐于嵩山少林寺”,“至少林面壁九年”。其中时为后魏孝明正元年。看来,达摩曾到过少林寺似乎属实,而现今仍存在的达摩洞,又为“面壁”增加了几分可靠性。从佛学角度来看,“坐禅”为早期禅宗的重要修持方法(后转重于参禅),达摩“整日作壁上观”也是可能的。
那么面壁与武术有何关系呢?
武术包括内修与外修两个方面,外修侧重于筋、骨、力、血的锻炼,内修则注重内气及精、神的调理。我们从现在所流传的“少林武术”来看,尽管有人称其为“外家拳”,但实际上它也有大量内功修持术,且有不少静功内容,这也是中华武术“性命双修”特征的一个表现。在达摩之前,中国的“静功”发展已建立了一个表现。在达摩之法,如老子、庄子等大家曾作过“致虚极、守静笃”、“虚而待物”、“耳止于中、心止于符”等精辟论述。随着禅宗传入,以坐禅为主的静功练习更加得以重视和推广普及。一些拳谱记载,达摩于静坐中“得悟内功养生之道”,遂结合结导引之式而编创动作,教僧众习练发增强体质,这“便是少林拳最初模型”。按此说法,少林武术起源于达摩,其根本目的在于强身健体,后逐渐增加技击内容。
但一些专家提出了另外的观点,他们认为,禅宗要义为“不立文学”、“直指人心”,它的显著特征即调废除形式,而直接以内心与自然界进行深层接触,从而“见性成佛”以体验实质,这一指导思想也贯穿于它的养生实践中。作为禅宗初祖达摩,不可能去创立较为复杂的招招式式,而是至简至要的方法(甚至不要动作形式),“达摩东来一字无,全凭心意下功夫”之说便是例证之一。即使他曾“授之以僧众”,也不可能成为后世系统繁多、内容庞杂的少林武术的模型。
不管“达摩面壁”与少林武术起源有无直接关系,它对于后来武术、气功的发展所具有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至于“面壁”之外尚有一些其它的禅字修持方法。其中一部分被吸收转化成武术的某些形式也是有可能的。
武林一脉
少林寺建于公元495年,距今一千多年历史。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少林武术得到了个方位发展,形成拳械齐备、内外兼练的一大武术名宗。据不完全统计,现存少林功夫包括:罗汉拳、洪拳、炮拳、少林长拳、小洪拳、大洪拳、梅花拳、朝阳拳、五形八法拳、心意拳、通背拳、七星拳、功力拳、关东拳、青龙拳、青龙出海拳、流星拳、六合拳、连环拳、、伏虎拳、子母少林拳、三皇炮捶拳、十八罗汉掌、大悲拳、少林十三抓、少林柔拳、少林禅门拳、五祖拳、和石头拳等拳术;闪战移身把、心意把、虎扑把、游棍术、刀术、枪术、流星、拐子各类兵器和奇门器械;各种桩功、易筋经、混元气功、阴阳气功等内功术;以及“鹰爪功”、“琵琶功”、“朱砂掌”、“沙包功”、“铁头功”、“刚柔功”、“卧柔功”、“铁布衫”、“穿插术”、虽然是夸大之辞,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体系规模与影响之大。
如此多姿多彩、多层次的理、法、功、技,是经过长时间的、众多的武术家的武术爱好者(其中包括佛学僧众)不懈的努力才得以形成,绝不可能为某一时期、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的创造,只能说一些杰出人物在这个过程中作出了突出贡献。武术史上还有一些人物与拳种、宗教与拳种的谜团,有待于研究者们去逐步澄清。
尽管我们目前尚不能完全确定达摩与少林武术的关系有多大,但历史上一些以“达摩”为署名的武术理论与技术法论着却是值得加以研究的,有些还具有相当大的价值,如《少林拳术精义》(署名“达摩大师”)《达摩易筋经》等。后者还被各种武术、气功流派广为吸收,且具有实际的良好健身强体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