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江苏的高考作文,引爆了惊奇:有一篇得了满分。它就是南京第十三中学理科班考生蒋昕捷用古汉语撰写的《赤兔之死》。文章经媒体披露后,关于文章本身、关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有意破格录取的消息,引发了激烈争论。
关于作文本身,反对的人认为:这篇作文引导学生误入学古歧途。他们说,中国“五四”时期就提倡白话文,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简化汉字的同时强调规范和使用现代汉语。对于古代汉语,学生学习的目的,一是了解汉语的演化过程,二是通过它理解古代文化。《赤兔之死》用古汉语写作,竟然被推崇为典范,是一种倒退,后果是明年大量的考生会以文言写作。
有一位中学教师研究了这篇作文后,认为该文虽属创作,但有一处“硬伤”,即历史上的建安年号只使用了二十五年,此文一文开头就道“建安二十六年”,文史不符,应扣掉一分,不能满分。
支持者却认为,这是发扬传统文化。当今年轻一代能熟练操作古汉语,并勇敢地应用于高考上,这对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积极作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块瑰宝,世世代代总要有人研究。年轻人对此不是热情太多,而是太少。正因越来越多人讲究功利和现实,有好古之风的年轻人今天更显可敬可佩。
几个在校中学生则认为,高考既然体裁不限,那就用甚么文体都可以。《赤兔之死》说三国故事用文言,很相配,写得让人佩服。至于自己今后高考是否会用文言写作?南京艺术学院附中的陈昕冉说,当然不会,每个人在高考时都会扬长避短,不懂古文的人用文言写作,岂不是找死?至于文中的个别差错,第二十九中学高三班同学李倩如说,这是作文,不是考古。作文应允许虚构,否则,赤兔马能讲话会思想这可能吗?
有关南大破格录取,社会上也有两种声音。反对的意见是,不能一文定终身。南大是全国重点高校,因为这篇文章而录取该考生,未免太轻率了,对其它学生也不公平。现在不是科举时代,不能以一篇文章论人才。支持的意见却认为,名牌大学就是要不拘一格选人才。科学文化日新月异,社会要更新人才观念。要有针对性的去挑选具一定特长的学生到著名学府中深造。当年吴☆入清华,数学零分;钱钟书进清华,数学也只有十五分,你能说他们不是大师吗?
南大未能取录感惋惜
那么,南大到底能否录取蒋昕捷?南京大学学生处处长钱钟向记者表示:南京大学没法破格录取蒋昕捷。原因是,“破格”并非完全不拘一格,它必须以两个条件为前提:一是必须报考南大,二是要在同一批次录取线上破格。蒋昕捷的考分为五百二十七分,而江苏一类本科的录取线是五百四十分,故只会在本科第二批次录取;此外,他报考的志愿没填南京大学,正是由于这两个原因,南大没法录取他。
和蒋昕捷失之交臂,钱钟表示十分惋惜。他认为,现行的人才选择机制不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有些特长生因一门功课不行就上不了好大学,可能就此被埋没。按照统一划定的分数线来选拔人才,未免有点偏颇。钱钟认为,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应越放越宽。
论诚信超越功利色彩
今年的高考作文虽然好写,但是据江苏高考语文阅卷点作文总覆查组副组长喻旭初介绍,出彩的不多,在阐述诚信的重要性时,有的考生试图从物质层面去论证,比如诚信可带来财富、成功等等,功利色彩过浓,殊不知诚信是立人之本,是精神意义上的东西;有的考生主张抛弃诚信,认为它在现实社会里行不通。喻认为,这暴露出学生的道德有缺憾。
蒋昕捷的作文立意行文显然高人一筹,一位阅卷老师有以下评语:“明白晓畅,文采飞扬,这种老到的语言功夫是众多考生无法望其项背的。”。十五位阅卷老师传看该文,不少人认为,作者历史、文学有扎实功底,手法也较独特,令人耳目一新。
蒋昕捷也收到十几封肯定、鼓励的信;至于电话,就更多了,从作文见报起,每天都有十来个吧。其中一封信寄自北京青少年研究所,写信的人说自己细读全文,觉得“间架结构合理,用词精到通达,既信马由☆又紧扣主题,一气呵成突显文笔功夫,作为高考佳作绝非虚言”、“理科学生却能写出如此奇文妙章,更让人钦佩不已,后生可畏”。
五岁迷评书《三国演义》
蒋昕捷在接受采访时说,用古汉语写高考作文能否得到阅卷教师认同,开始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当考试进行到现代文阅读时,文章中恰好提到了赤兔马,他一下子像见到了老朋友。他五岁时听袁阔成的评书《三国演义》就迷上了,广播里只要有评书,他一天要听七八场。小小的半导体是他儿时的亲密伙伴,连洗澡时都带在身边。
上小学后,他开始读古典名著,《水浒》、《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是他的最爱。他酷爱书中描写的那些猛将如云、谋事如神的历史故事,《三国演义》读了至少三四十遍,很多章节都熟读成诵。现在看到了“赤兔马”三个字,吕布和关羽的形象就自然而然浮现脑中。他想到这两个人物都和“诚信”有关,可以应用到作文上。但如果单纯写成人物评论,缺乏感染力。
他又想到赤兔马早年跟随吕布,后来又跟随关羽,关于“诚信”的话题,应该由它来说。他决定用拟人化的方法,用古汉语来说故事,表现历史人物,这样叙述的故事更生动形象,更像那么回事,当然也更方便自如的表达。于是,他编撰了《赤兔之死》的故事,整个写作花了五十分钟。
也爱读鲁迅和钱钟书
作为一名高中学生,在高考临场作文时为何能发挥得如此自如?蒋昕捷在跟记者交谈时,首先谈到了平时的积累。他说自己一直相信古人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在整个中学阶段追求博览群书,尤其是中外名著。除了古典文学,他还喜欢读鲁迅的杂文、钱钟书的小说和一些名人传记。也许因为阅读广泛,他的语文成绩一向不错。高中开始,老师要求他们写日记、周记,文体不限,他就最喜欢用自己擅长的文言作文,有时候还写点诗,填点词。
蒋昕捷写好作文的第二点体会是“留心处处皆学问”。比如高考前一天晚上,他看中央电视台第八套节目,正好是专家在评论一部电影,出现了“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句子,立即就记在心里了,结果就在高考作文中用到了。还有像“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的句子也是从评书中听来的。
爱文科却报考电脑系
虽然对文学有如此浓厚的兴趣,蒋昕捷的高考志愿填的却全是电脑系。为甚么不报考文科?他和父母都说没有想过。父亲蒋伟民在南京第十三中学工作,他说学文科,尤其是古典文学,在感觉上出路比较窄。出于升学和就业的考虑,他们支持儿子学理科。好在蒋昕捷不偏科,从小学起就对电脑有兴趣,到高中更是如此,还迷上了编程式。不过读名著仍是他的天性和爱好,读书累了调节的方法还是读书,不过书和书有不同罢了。
为了能在大量阅读中省出点时间,他买了不少文学名著的袖珍本和缩写本。父母看他看的都是好书,也就没有强行制止。现在,儿子十年磨一剑终于磨出点名堂,他们决定好好奖励他一下:给了他一千多元人民币(约一百二十美元)去买自己想要的书。目前,蒋昕捷利用暑假每天在家看《论语》,他的想法是,等进了大学,一定要系统地读《二十五史》,像毛泽东那样博览群书。他说,古今中外不少学者都文理兼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是融汇贯通的,自己也希望成为这样的人。(亚洲周刊戴仲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