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於2025年4月17日在烏克蘭基輔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與媒體發表講話。在宣布與美國達成礦產協議之際,澤連斯基舉行了新聞發布會。(圖片來源:Viktor Kovalchuk/Global Images Ukraine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4月19日訊】(看中國記者楊天資綜合報導)俄烏戰爭已超3年,目前力促和談的美國總統川普似乎已經對烏克蘭失去耐心,多次呼籲烏克蘭應該進行大選,英國媒體「經濟學人」日期發表重磅文章稱,澤倫斯基總統權力益發膨脹且頻出錯,烏克蘭最大問題恐在政治而非軍事。
經濟學人:澤倫斯基漸壟斷權力 烏克蘭最大隱患恐在政治非軍事
英國「經濟學人」4月16日發表名為《烏克蘭的權力被壟斷》的文章認為,自俄國入侵以來,許多自由派與溫和派烏克蘭人面臨兩難困境——揭露政府無能、腐敗或管理不善恐殃及國際對基輔支持,但默不作聲卻等於接受總統澤倫斯基逐漸壟斷權力,這有時反會削弱烏國效率,甚至抵銷為戰爭的努力。
烏克蘭獨立線上日報ZN.UA主編莫斯托瓦亞(Yulia Mostovaya)說:「當西方媒體和歐洲領袖們將澤倫斯基捧為英雄讓他成名時,我們感覺像被綁住了。」
烏克蘭另一重要網媒「烏克蘭真理報」(Ukrainska Pravda)主編穆薩耶娃(Sevgil Musaeva)表示:總統辦公室不去處理引來調查報導的問題根源,代之以限制採訪、打壓廣告商,甚至把跟記者接觸視為叛國。
一位不具名的烏克蘭官員表示「若澤倫斯基覺得沒有對手時,就代表大選近了」。
「經濟學人」認為,澤倫斯基當局似乎也正為此而加緊控制。
烏克蘭最大在野黨黨魁、前總統波洛申科(Petro Poroshenko)今年2月僅因「空泛的國安威脅」指控而挨罰,資產被凍還被控叛國罪,批評者認為叛國罪官司猶如法律手段的整肅,種種作為等於實質禁止波洛申科參選。
民間社運人士也受害。致力反腐的沙布寧(Vitaly Shabunin)在戰爭之初就從軍,但仍持續揭露烏克蘭國防部的貪腐,使他成為被打壓對象。他最近又因一項調查被派往最前線,且他每天大小事都會被通報當局。
「經濟學人」指出,基輔目前以效能為名,將本屬機關或國會的權力集中於總統身邊少數非民選官員手上,像是幕僚長葉爾馬克(Andriy Yermak)、澤倫斯基的文膽利特溫(Dmytro Lytvyn)及負責監督國安單位的塔塔洛夫(Oleh Tatarov)等人。
澤倫斯基的忠心者會獲得任職國營企業董事會等酬庸,而太有主見、有高民意支持率或與西方有直接溝通管道者,紛遭解職或被邊緣化,包括極具人望的前烏軍總司令扎盧茲尼(Valery Zaluzhny),於2024年2月被解職並被派往倫敦擔任駐英大使。
此前美國《國會山莊報》(The Hill)報導,烏克蘭當局禁止多個反對黨,封鎖部分媒體,這讓外界開始懷疑,這個自稱民主的國家是否還維持著基本的民主運作。
烏克蘭原定於2024年舉行總統選舉,但由於戒嚴令仍持續,選舉被推遲至未定日期。澤倫斯基政府的解釋是:「戰時無法進行民主投票」,但批評者質疑,這是否意味著民眾的政治權利被無限期剝奪?
美媒:澤倫斯基的血腥賭局 一條被權力蒙蔽雙眼的道路 直至國家耗盡最後一滴鮮血
自俄烏戰爭以來,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一直被西方媒體塑造成「基輔的邱吉爾」,是堅守陣地、拒絕投降的英雄人物。然而,隨著戰事進入第三年,前線局勢惡化,戰爭帶來的破壞愈發嚴重,外界開始質疑,這場戰爭究竟是為了烏克蘭的生存,還是澤倫斯基個人的政治生涯?
美國《國會山莊報》(The Hill)今年2月刊登一篇由格里恩(John Mac Ghlionn)撰寫的評論文章,探討澤倫斯基在俄烏戰爭中的角色。
作者直言,烏克蘭戰爭是澤倫斯基保住權力的唯一途徑,並批評澤倫斯基選擇一條被權力蒙蔽雙眼的道路,在面對國家崩潰之下,仍緊抓權力不放。
作者在文章中指出,澤倫斯基從一名喜劇演員轉變為戰時總統,迅速成為國際象徵,但在戰爭初期獲得的廣泛支持,已隨著戰場上的挫敗與國內動盪而逐漸消退。
近來,烏克蘭政府不僅加強徵兵力度,甚至開始在街頭強行抓捕適齡男子入伍,社交媒體上出現大量男子在街頭被強行帶走的影片,引起國際輿論關注,也引發人權爭議。
此外,澤倫斯基再度延長戒嚴令,推遲選舉,意味著烏克蘭民眾在戰爭期間沒有選擇新領導人的機會。文章指出,許多分析認為,戰爭的延續不僅關乎國家存亡,更關係到澤倫斯基的政治生涯,一旦戰爭結束,他的統治可能無以為繼。
美國拜登政府及歐洲盟友雖持續向烏克蘭提供軍援,但對於烏克蘭的政治情勢則多保持沉默。
烏克蘭目前面臨兵源短缺的危機,俄羅斯則在東部前線持續推進。在這樣的背景下,烏克蘭內部的政治與社會壓力與日俱增。部分官員開始質疑戰爭的可持續性,一些烏克蘭民眾則對戰爭前景感到悲觀。烏克蘭政府面臨兩難,若繼續戰爭,將需要更嚴格的徵兵與資源動員,但若尋求停火或談判,則可能動搖政府的合法性與穩定性。
作者指出,歷史上,許多領導人在戰爭情勢不利時仍選擇堅持作戰,以維持個人權力。例如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在俄羅斯戰役失利後,仍選擇繼續投入戰爭,最終導致法國的進一步崩潰。薩達姆(Saddam Hussein)在伊拉克戰爭結束前仍試圖維持政權,最終以悲劇收場。格達費(Muammar Gaddafi)在利比亞內戰中拒絕讓步,最終在動亂中被殺。
作者認為,這些領導人的共通點,是他們在權力面臨威脅時,選擇讓戰爭繼續,而不是尋求妥協。
文章提到,儘管西方媒體仍將澤倫斯基描繪為民主與自由的象徵,但烏克蘭的現實已無法掩蓋。烏克蘭的軍事戰略在2023年未能成功收復失土,2024年則進一步面臨後援不足的挑戰。美國對烏克蘭的軍援已減少,而歐洲國家在能源危機與內部問題的壓力下,也難以無限度地支持烏克蘭。
目前唯一可能的出路是談判。然而,澤倫斯基政府對此始終持強硬立場,要求俄羅斯全面撤軍,並強調不會接受任何領土割讓。另一方面,俄羅斯則要求烏克蘭保持中立,並承認俄方在戰爭中奪取的領土。這使得談判陷入僵局,也讓戰爭看不到盡頭。
如果澤倫斯基選擇繼續戰爭,那麼烏克蘭將需要投入更多人力與資源,甚至可能進一步加強徵兵與戰爭動員。然而,若他選擇停戰,將可能面臨政治上的挑戰,甚至可能導致政權更迭。這場戰爭的未來,似乎並不僅僅取決於戰場上的勝敗,更關乎政治計算與國際局勢的變化。
烏克蘭戰爭將邁入第三年,然而和平仍然遙遙無期。
作者最後提到:「一位理性的領導者必須認清局勢,直面不可避免的現實,做出艱難但必要的抉擇,選擇坐到談判桌,以保全國家僅存的一切,而非讓整個國家化為焦土。」
他指出:「但澤倫斯基選擇一條不同的道路,一條被權力蒙蔽雙眼的道路,他無視後果,無視人民的痛苦,直至國家耗盡最後一滴鮮血」。
「經濟學人」原文: Power is being monopolised in Ukra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