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統馬克龍(中)、美國總統川普(左)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於2024年12月7日在巴黎愛麗舍總統府舉行會議前合影(圖片來源: SARAH MEYSSONNIER/POOL/AFP via Getty Images)
歷史會重演嗎?70年前,朝鮮戰爭以停戰協定收場,留下長期對峙的格局。如今,俄烏戰爭仍在持續,戰場形勢撲朔迷離,雙方都無法輕易取勝。這是否意味著,我們正在見證另一場「無法真正結束」的戰爭?通過對比朝鮮戰爭的經驗,我們或許能找到俄烏戰爭未來的可能結局。
朝鮮戰爭至今已過去70年,雖然戰爭早已停火,但韓國與朝鮮依舊處於敵對狀態,三八線仍然是全球最敏感的軍事對峙區之一。對於當下仍在持續的俄烏戰爭,這場歷史的鏡像是否能給我們一些啟示?。這場戰爭的未來,是否會像朝鮮戰爭一樣,以某種形式的停戰協議告終?還沒有答案。
最近,儘管黑海協議達成,俄羅斯卻再次徵兵16萬人,看起來絲毫沒有停戰的意思。而烏克蘭則在西方援助下,繼續反抗俄軍進攻,雙方激戰不休,這樣的結果只能給彼此帶來更多士兵的傷亡。就比如朝鮮戰爭。
朝鮮戰爭原本不到一年就可結束
美國接連誤判中國在朝鮮的參與程度,直到11月才承認中共軍隊在朝鮮的存在,並認為是小規模、防務性的。隨後美國發動「聖誕攻勢」,力圖在耶誕節前結束戰鬥。然而,中國軍隊發起第二次戰役,不到一個月將聯合國軍打退回三八線。第三次戰役後甚至退回漢城以南。
1951年1月13日,志願軍在連續發動三大戰役取得節節勝利後,聯合國軍提出停戰建議。
但毛要求趁熱打鐵,指示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統一朝鮮半島。
此時,中國誌願軍與美軍的傷亡比例是0.6:1,而兩年後簽訂停戰協議時反轉為2.6:1。
如果1951年1月停戰,這場戰爭的規模將控制在半年內,中國則將僅以較小代價完成戰略目標。錯過這次停戰機會,使戰爭又延長了兩年多,並付出了數以十萬計的死亡代價。
根據1999年出版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史》,中國先後入朝作戰的總兵力近190萬人。
雖然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爭的具體傷亡人數一直存在爭議,但無論哪種統計方法,都能顯示出中國參戰的慘重代價。
直到1953年7月27日宣布停戰。中國最初的統計數字,在朝鮮戰場上陣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為148977人、負傷220218人,失蹤25621人及被俘21400人。
但近些年這一數字有所修改。2010年出版的中國《文史參考》又稱,共有18萬志願軍在朝鮮戰爭中犧牲。
據美國方面統計,在朝鮮戰場上陣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為40萬人以上、負傷48.6萬人及被俘21839人。
相比之下,聯合國軍傷亡較輕,但也非常可觀。聯合國軍共死亡57606人,傷病115183人,失蹤及被俘6973人,總計179762人。其中,美軍死亡54246人,佔外國軍隊死亡總數的94.16%。
而俄烏戰爭也已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截至2025年4月初。
英國國防部稱,烏克蘭戰爭中俄軍死亡人數可能高達25萬。
俄羅斯國防部在週四上午發布的情報更新中表示:「自2022年入侵烏克蘭以來,俄羅斯武裝部隊可能已造成約90萬人傷亡。」
「其中,可能有20萬至25萬俄羅斯士兵陣亡,這是俄羅斯自二戰以來最大的損失。」
無論數字如何,雙方顯然都遭受了巨大損失。俄羅斯的軍隊數量遠多於烏克蘭,而且俄羅斯不得不依靠朝鮮士兵,幫助其在自己的領土上與烏克蘭人作戰。隨著戰鬥持續,俄羅斯和烏克蘭正逐漸接近由美國斡旋的停火協議。美國尋求全面停火30天,以此作為達成全面和平協議的橋樑。烏克蘭曾支持全面停火,但俄羅斯目前拒絕了。
普京和澤連斯基迄今已同意停止襲擊對方的能源基礎設施,但部分停火的具體細節尚未確定,而且雙方都指責對方違反了總體協議。
俄羅斯對烏克蘭戰爭的損失估計各不相同,難以核實。每一方都有動機將自己的損失降到最低,將對手的損失最大化。
朝鮮這場戰爭並未結束,俄烏戰爭呢?
俄烏戰已經三年了,彼此還是打得很膠著,好像彼此都紅了眼睛,誰都不想停戰一樣。其實理論上講,朝鮮這場戰爭也並未結束。因為雙方只有停戰協定,雙方未簽署和平條約。
1953年7月27日,在板門店簽訂的《朝鮮停戰協定》的主要內容是設立了軍事分界線,而交戰雙方各後退了兩公里建立一個非軍事區作為緩衝區,戰爭雙方停止敵對行動,遣返戰俘等。
此外,交戰雙方的武裝力量在停戰協定簽訂的12小時內停止敵對行為,72小時內撤出非軍事區。而在停戰協定生效後的60天內,各方將其收容的戰俘分批遣返,或交給中立國遣返委員會處理。
雖有停戰協定,但雙方未簽署和平條約,因此朝鮮戰爭從國際法上來講並未正式終止,三八線地區仍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軍事對峙區域,不時發生小規模朝韓軍事衝突。
值得一提的時,當時韓國領導人李承晚反對下,韓國並未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不過韓國執行了協議的條款。
隨後的幾十年,朝韓兩國都曾單方面宣布退出停戰協議。
1954年,韓國方面稱不再認為自己有義務遵守《朝鮮停戰協定》。
2009年,由於不滿韓國加入「防核擴散安全倡議」,朝鮮方面表示,停戰協定失效,朝鮮將不再受停戰協定的約束。
2013年,朝鮮人民軍總司令部發言人發表聲明表示,從3月11日起,不再承認停戰協定,朝鮮人民軍將處於「全面對抗戰」的準備狀態。
2018年,停戰協議似乎迎來一些好消息。9月9日,韓國總統文在寅與朝鮮領導人金正恩簽署《平壤共同宣言》,承諾消除朝鮮半島的戰爭風險。韓國青瓦臺首席秘書尹永燦甚至分析,事實上形同宣布戰爭狀態結束,為朝韓互不侵犯提供保障。
但好消息沒有繼續執行的下文,並在2020年出現反轉。
今年6月,朝韓關係突然變得緊張,據稱直接原因是一些「脫北者」組織在兩國邊境通過氣球向朝鮮發送宣傳單和優盤。隨後平壤宣布切斷和首爾的所有官方聯繫,幾個小時後,朝鮮炸毀了位於邊境小鎮開城的朝韓聯絡辦公室所在大樓。梨花女子大學國際研究副教授李雷夫(Leif Eric-Easley)表示,朝鮮方面炸毀聯絡大樓標誌著對朝韓合作的全面摧毀。
回顧歷史上的朝鮮戰爭
朝鮮戰爭的爆發已經過去70年,在美國它是「被遺忘的戰爭」,在中國它是「抗美援朝」,在朝鮮半島,這場戰爭造成的傷痕依然未能癒合。
70年過去,三八線附近仍然是全球矚目的軍事熱點區域。70年過去,當年站在朝鮮與韓國背後的兩個大國——中國和美國,而俄烏戰爭背後是歐美和中國伊朗朝鮮。
中共教科書中,一直在說自己是抵抗侵略。中國官方語境強調,戰爭起因是美國支持的南朝鮮入侵金日成領導的北朝鮮共產黨政權,而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已經越過了三八線,威脅到中國的領土安全,因此中國被迫派出兵參戰。
但真相是隨著停戰協議、中美建交、蘇聯解體等一系列事件發生後,史學界認識到,是金日成在得到蘇聯同意和支持的承諾後,首先越過三八線,對韓國發動突然進攻。
原中共中央黨校理論研究室主任的阮銘曾向BBC中文表示,當初毛很疑惑來中國談判的金日成,是否有能力打下韓國全境,如果美國介入並登陸怎麼辦。「但是金日成拿出史達林跟他談話的記錄,史達林跟金日成說要打,那他就反對不了。
金日成領導的朝鮮共產黨軍隊突襲南方,在戰爭最初勢如破竹,當年9月初幾乎攻佔朝鮮半島全境。但7月7日,聯合國通過決議組成由美軍指揮的聯合國軍幫助韓國軍隊予以抵抗,9月15日成功實施仁川登陸,一舉反攻,改變戰略態勢,金日成軍隊很快陷入絕境。
10月,聯合國軍北部戰線已經推進到中朝邊界的鴨綠江邊。
毛澤東又收到史達林的秘電,要求中共出兵援助北朝鮮。
朝鮮戰爭爆發近4個月後,中共囯開始入局。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電令中國東北野戰軍改編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秘密入朝參戰。10月25日,志願軍打響了後來取得全面勝利的「第一次戰役」,因此25日被中國官方定為「抗美援朝紀念日」。
中國和美國,在朝鮮半島打了一場代價高昂的局部戰爭,但事後的諸多歷史材料顯示,這場戰爭存在諸多誤判。
就美國而言,參與戰爭的直接目的是「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時任總統杜魯門稱,如果任由共產黨武力入侵韓國,而未受到反對和抵抗,那沒有小國有勇氣抵抗強大的共產主義鄰國的侵略,那麼就如二戰爆發之前的局勢一樣,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就中國而言,即便參戰前夕,介入這場戰爭也是不情願的,因為中國的戰略目標是臺灣,而非朝鮮。
阮銘回憶,「中國比較意外,因為中國當時的下一步是解放臺灣,實際上毛是這樣打算,那麼突然爆發一個韓戰(朝鮮戰爭),毛1949年去莫斯科跟史達林談就是希望解放臺灣,史達林也答應了,實際上當時史達林看起來還留了一手,就是跟金日成之間的這種(約定),毛並不知道。」
直至近些年,中國官方媒體人民日報在紀念朝鮮戰爭的文章中也表達出類似的意見。」
中共國為啥接入朝鮮戰爭?
冷戰史專家瀋志華認為,毛在國內力排眾議堅持出兵的一個原因是要以此爭取史達林的信任:說明中國是社會主義陣營裡能夠擔當責任的一員。這樣才能讓中蘇同盟起到穩定新中國的作用。
很多人並未意識到,短兵相接的中美兩國,從未互相宣戰。
彼時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剛剛五年,參戰各方都默契地將其控制為「有限戰爭」。
中國軍隊是以「志願軍」名義赴朝,以示中國沒有跟美國宣戰。而美軍也以聯合國軍的名義,而非單一國家參戰。
美國意會到這點,為免與中國全面開戰,美國拒絕了蔣介石提出的出動33000人部隊進入朝鮮作戰的提議,因為「如果臺灣的軍隊出現在朝鮮,北平的共產黨人就可能決定參戰」,所以「絕不允許蔣介石成為對中共戰爭的導火索,這樣的結果可能使我們捲入一場世界大戰」。
美國告訴蔣介石如果乘朝鮮戰爭之際「反攻大陸」,第七艦隊將武力阻止,第七艦隊甚至將靠近大陸的金門島等排除在美國保護之外。
蘇聯則完美地扮演了一場「代理人戰爭」的幕後角色,一方面對中國和北朝鮮提供各種支援,另一方面,嚴禁己方直接參與到戰爭中。在聯合國軍抵達三八線後,金日成向史達林求援給予直接軍事援助,這一請求被史達林擱置。
蘇聯揭秘的檔案披露,蘇聯的意圖是不直接參戰,把戰爭在朝鮮半島的範圍內擴大,使美國深陷對朝鮮的軍事干涉之中,也將美國的注意力從歐洲引向遠東。
朝鮮戰爭後期,雙方在三八線陷入長期拉鋸持久消耗戰;俄烏戰爭也從最初的機動戰轉為壕溝戰與炮戰。韓朝至今仍然是分裂狀態,俄烏戰爭是否會以某種「三八線」的方式告終?例如烏東地區永久劃歸俄羅斯,而烏克蘭保留西部和中部領土?
戰爭初期的劇烈變化:無論是北韓閃擊戰下首爾的陷落,還是俄軍初期試圖迅速攻下基輔,都展示了戰爭初期的快速進展與戰略誤判。
俄烏戰爭與朝鮮戰爭的不同之處
烏克蘭獲得持續的國際援助:
朝鮮戰爭期間,韓國在美國主導下獲得聯合國軍的直接軍事支持,而烏克蘭雖然獲得西方武器與情報支援,但並未有美軍直接參戰。
這使得烏克蘭的防禦能力持續增強,也讓俄羅斯無法迅速取勝。
核武器的影響:
朝鮮戰爭時,美蘇尚未發展到真正的核恐怖平衡,而現在的俄羅斯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庫。
這使得北約在援助烏克蘭時格外謹慎,避免激怒俄羅斯導致戰爭升級。
戰爭的國內壓力:
朝鮮戰爭時,中美蘇都能動員龐大的社會資源來支持戰爭。
但今天的俄羅斯面臨經濟制裁、人口流失、內部不滿等多重壓力,這可能影響其長期作戰能力。
未來的可能結局:朝鮮模式還是另一種出路?
我們可以設想幾種可能的結局:
「三八線2.0」:停火協議+長期對峙
俄烏雙方最終在某條戰線上形成長期僵局,簽訂停戰協定但不簽和平條約。
這將導致烏克蘭像韓國一樣持續依賴西方,而俄羅斯則像北韓一樣與西方隔絕。
俄羅斯勝利:徹底佔領烏東甚至基輔
若俄羅斯軍事與經濟恢復,並在戰場上取得突破,可能會強迫烏克蘭接受「降伏條件」。
但西方是否會允許這種情況發生?
烏克蘭勝利:收復失地,甚至推翻普京政權?
若西方援助足夠,俄羅斯內部爆發更嚴重的動盪,烏克蘭可能收復所有被佔領土。
但這是否會導致俄羅斯使用核武器?
持續消耗戰:未來數年內都無法分出勝負
這種情況下,俄烏戰爭可能變成另一場「無聲的冷戰」,雙方在低烈度衝突中持續較勁。
我們能從歷史學到什麼?
朝鮮戰爭教會我們,當兩個大國在協力廠商戰場上發生代理戰爭時,戰爭往往不會有明確的贏家,而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博弈。
當年美國在朝鮮戰場上的一大誤判,是認為中國不會參戰,而當時的中共則認為美國不敢長驅直入。這種相互的戰略誤判,使戰爭延長至三年,並最終導致韓朝分裂至今。
而今天,俄羅斯與西方之間是否也在重複這樣的錯誤?西方是否誤判了俄羅斯的決心?普京是否低估了烏克蘭的抵抗能力?
歷史或許不會簡單重演,但它的軌跡,總會為未來留下某種啟示。
那麼,你認為俄烏戰爭會走向哪種結局?會出現一條「新的三八線」嗎?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