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沒見過從草堆裡邊長出來的車吧?說它是工業垃圾,它還不是工業垃圾,這些車是奔馳跟比亞迪合作的那一批,當時是要賣到RMB30多萬的,現在這些車已經變這樣了。
你知道這些車停在這裡幾年了嗎?所有的車都是2019年上牌的,現在全部停在垃圾堆里,看到沒有?最可氣的是什麼,車裡的座位連保護膜都沒撕,看到沒有?這些車怎麼就在垃圾堆里了?這可是連保護膜都沒撕的新車啊!)
中國網友發布的這個視頻反映了目前中國電動汽車行業有多蕭條,庫存產品的廢棄程度有多高。2025年1月,中國新能源汽車,(也叫電動車)環比銷量普遍大幅下滑,多家車企的銷量下降了50%。
自由亞洲電台近期文章「中國「造車新勢力」倒剩8間 十年留下千億爛尾融資』中表示:「《第一財經》報道,2014年是中國造車新勢力元年,蔚來、理想、小鵬汽車等品牌紛紛創立,很多傳統汽車大廠高管也進入該領域創業。2019年,市場上有超過60家造車新勢力,還有400多家已註冊、但實際沒有把車造出來的公司。
根據非正式統計,過去10年間,中國23家新能源車企已經完成和規劃的年產能,達到1355萬輛,投資達到RMB 6853億元;另外16家車企,包括威馬、天際、奇點等已經宣告破產或沒有銷量,合計規劃的年產能達到了1030萬輛,規劃總投資6065.8億元,其中預估已落地產能389萬輛,累計融資額為RMB1070億元。」
而自由亞洲電台在1月9日發表了另一篇文章:「哪吒汽車門店關閉,創始人被限制高消費,中國新能源車企將迎來「彎道翻車年」」。文章說:「中國的電動車靠政府的高額補貼和扶持政策在海內外攻城略地,但隨著歐美國家提高關稅抵制傾銷,不斷內卷的中國電動車企業在國內也打響了價格戰,再加上中國經濟衰退,和造車技術的不成熟,業內人士估計,中國新能源車將進入「彎道翻車」年。隨著習近平“新能源汽車”這一政績工程的爛尾,倒閉潮、失業潮恐怕會引發更多連鎖的社會效應。」
國內最慘的新能源車企,總投資RMB400多億,曾經的銷量僅次於比亞迪,位居國內銷量榜第二。如今早已人去樓空,一片荒涼,一排排的新車還沒來得及處理,老闆就不見了蹤影。以前的車主現在連保險都買不到,後期維修都成了問題。這個最慘的新能源車企就是「威馬汽車」。
現在新能源汽車的最後一塊遮羞布都被扯下來了。你想一想,當時第一批買「蔚來ES58」的這些車主,當時花費RMB60幾萬,現在的二手車還能值多少錢?也就值個RMB10萬多一點,還沒人買。然後第一批買「理想1」這個車型的,當時市值RMB35萬,現在的價值低於RMB10萬,這僅僅是在三年不到的時間裡發生的,結果還是沒人買。「小鵬P5」車型最高價的時候賣到RMB25萬,現在不要說二手車沒人要,就連新車降價一半也無人問津。還有當時的國產貨明星「高合FX」,新車RMB70萬,現在二手車不但沒人買,也沒人要,新車直接降價到RMB20萬。
那麼中國電動車為什麼會由盛至衰?
首先,新能源車熱潮是在中共的統一佈局下實施的。大家都知道,中國的經濟不是真正的市場經濟,而是中共政府直接介入,用行政命令和國家補貼來調整不同行業發展的,所以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是畸形的。
2014年,中共開始布局新能源汽車產業,北京當局號召各大車企及有意願進入該領域的企業共同進入「新能源汽車」元年。特別是在特斯拉進入中國後,提高了中國人對電動汽車的認知和信任度,中國社會迅速步入了新能源造車熱潮。
而只有造車的熱情還不夠,這波造車熱在地方政府的補助下得到快速增長。為了帶動地方經濟增長,各地政府在引進新能源汽車項目時,往往都由政府出資、出土地,或者提供廠房和稅收補貼等優惠政策,以吸引車企進駐。
到了2024年,在國際反中國新能源汽車傾銷,和國內經濟蕭條的雙重打擊之下,絕大多數造車企業已退出了市場,只剩下「比亞迪」、「理想」、「小米」等8家。
大紀元專欄作家王赫分析,出現這個局面最核心的問題,就是中共所謂的換道超車戰略所導致的必然後果。
王赫指出,在傳統汽車製造領域,中國跟世界差距太大,這個專利技術都被西方所擁有,所以中共是追不上的。那麼中共怎麼辦呢?搞新能源,搞電動汽車,換道超車。中共把它做一個國家戰略,用了很多的政策支持,投了很多的錢來幹這個,還做了很詳細的政策規劃。中共是個計劃經濟體制,完全是政府控制的。
當時新能源政策國家有扶持,各個地區都在搞,有條件的、沒條件都要搞,所以就導致了中國為什麼新能源汽車規劃造成這麼巨大的惡果,浪費了這麼多的錢,不光是新能源汽車,像什麼芯片,只要中共官方做的任何一個重大的投資舉動,一個產業政策,在中國都會造成很多惡果,這些事一再發生,這是一個體制性的問題。
美國加州大學安德森預測中心學者俞偉雄也說:中國新能源車市場雖然發展迅速,但主要是靠著大量的政府補貼,目的是希望從節能與新能源領域中,擺脫先進國家與國際大廠的牽制。
從早期的太陽能板、早期的LCD monitor,到現在的新能源車,都是這樣的一個情況。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我覺得就是中國一直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我覺得是極端扭曲的一個想法,就是想要趕快的超車、超英趕美,想要由中共中央指導地方、指導全國,投入所有的資源、金錢,然後來扶植這個企業,在短時間內把企業打造成一個成功的模板。我覺得這是非常極端扭曲的計劃經濟的做法。
其次,由於中國的電動車很多都技術不成熟,在用戶使用時出現過很嚴重的質量問題,這也讓消費者對國產電動車逐漸的失去了信心。
我的車買了還不到一個月,結果報廢了。我的車在高速公路上出車禍,當時時速120公里,這下成了夾心餅乾了。怎麼辦?最可怕的是,車裡的安全氣囊一個也沒有彈出來。
汽車的輪胎都掉了,結果安全氣囊都沒有彈出來,不應該呀,車主把方向盤向左打,汽車直接撞上圍欄,前面的輪胎都脫落了,倒車鏡都掉了,護欄都砸到玻璃上了。這個小米汽車所有的氣囊始終就沒有彈出過。打了兩次小米的道路救援電話,他們都會說安排,但是我們在現場呆了差不多有一個多小時。在深圳一線城市的市區裡,從始到終我們沒有看到小米的救援車輛過來處理問題。
老百姓辛辛苦苦賺點錢買台國產車,結果都是騙人的。現在的國產車質量越來越差了,來看看開了不到三年的某國產新能源汽車,底盤已經開始生鏽、掉屑,更可怕的是外表的鐵皮,哪怕是噴了漆,也擋不住鐵鏽的腐蝕。看這底盤生鏽的程度,真的有點說不過去,都知道生鏽時間長了,鐵皮就跟餅乾一樣脆,用手碰一下就碎。也難怪有人會選擇配置更低、動力更差的電動摩托車了。
國產車的致命缺陷不是發動機、變速箱或者底盤,也不是電機、電池、電控,更不是外觀和配置,而是整台車的防鏽能力太差。從十幾年前央視報道的某品牌汽車開始,到最近幾年屢屢被媒體報導,被消費者投訴的品牌屢見不鮮,只不過是生鏽的輕重程度不同罷了,有的是外殼生鏽爛掉了,有的爛底盤大梁。車身生鏽是技術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成本控制與造車態度問題。造車水平低不怕,可怕的是把消費者當小白鼠來試驗。
而旅美經濟學者黃大衛也表示,中國所謂的「新能源汽車」存在許多造假,這種欺騙是最終失去消費者信賴的主要原因。
全世界的國家都把這些電動車叫電動車,只有中國叫新能源汽車,可以看出中國政府一開始就在電動車這個行業裡嚴重造假、欺騙消費者。之所以改個名字叫『新能源汽車』,主要是去欺騙歐盟跟美國,在進行氣候談判的時候,可以以此來誇大中國的碳減排指標。
最後來看看中國網友介紹中國的電動汽車投訴排行榜。你無法想像,5個最高的排行榜中,號稱銷量第一的『比亞迪』就佔了4個。
第五名「比亞迪秦plus」,共56輛。這輛車最大的問題是車身的各個部位生鏽,不管是買半年的還是買車三年的,都有生鏽的跡象。
第四名,「比亞迪宋plus」有57輛。這輛車的投訴率達到了萬分之106.6。
第三名,是「比亞迪漢」共58輛,投訴率高達萬分之220.4。
第二名,「大眾ID6COS」。有63輛,其中投訴最多的就是早期廠家宣傳的車輛,對OverTheAir進行軟硬件的解碼。
第一名,還是比亞迪,車型是「比亞迪唐」,共64輛,這也應該是比亞迪本品牌中最貴的車型了。除了車胎生鏽,最嚴重的問題是在發生碰撞後,也就是說車玻璃都撞壞了,氣囊也一直沒有彈出。而廠家給出的解釋竟然是撞擊角度不對。這車大家千萬別買。
我買車的時候完全沒有考慮過買「小鵬」、「未來」還有「理想」這三家汽車。原來這些創始人都是做互聯網的,就突然去造車了,然後造了沒幾年,就去找的一些什麼「海南馬自達」等代工廠,幾年的時間就能造出車子了,這靠譜嗎?
所以我根本就沒有了解過他們的車型、價格、功能,我就直接買了特斯拉,因為他們跟特斯拉不在同一個維度上競爭,特斯拉售出了幾百萬台,造了十幾年。而這三個國產新能源車的創始人是搞互聯網的,二次創業搞的新車。這能買嗎?還是讓給那些先鋒人士去買吧。
好的今天就和大家聊到這裡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節目請您訂閱點贊並且分享給您的朋友們感謝您的支持,我們下次節目再見!
=====================
●《看中國》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LJYH0o60tlyAdy3g5GNrKw
●乾淨世界《看中國TV》訂閱頻道
https://www.ganjing.com/zh-TW/channel/1eiqjdnq7goOxWkCG46DBd41d1gt0c
和我們一起守護香港、守護台台灣、守護14億中國人,獲得真實資訊的權利!
榮譽會員招募中:https://www.secretchina.com/kzgd/subscribe.html
《看中國》作為一家不受中共審查的海外獨立中文媒體,已經在全球各地義工的支持下走過了風風雨雨近二十年。2019年,由於《看中國》堅持一線獨立報道反送中運動,我們在Facebook上可賺取廣告費用的新聞帳戶被強行關閉甚至註銷;由於我們堅持報道台台灣民主選舉及中共病毒疫情真相,我們在Youtube上的頻道被黃標,收入甚微。但為報導真實資訊,《看中國》義無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