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圖片來源:MLADEN ANTONOV/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2月4日訊】今年,鄉議局主席劉業強為香港求得第二十四簽,解曰「不可貪心」。過去八年不知是否車公顯靈,香港運程均是中籤,今年籤文提到:「若得貴人相勉力,莫教枉費用心機」,正好2月底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將公布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不知特區政府會否趁此機會自省政府措施有否過於「貪心」、冒進,而作不必要之事?
在經歷連續三年的千億財赤壓力後,今年政府的財政狀況因樓市趨穩、稅收回升及發債收入而略有改善。然而,面對全球經濟波動與本地人口老化的雙重挑戰,如何平衡「開源」與「節流」成為預算案的核心議題。
財政現狀:赤字收窄但結構性壓力未解
看特區政府強調全力拚經濟,包括以納稅人之錢,資助大大小小不同的盛事;單是今年上半年,便有九十三項盛事,若以日數計算,即每兩天一盛事,令市民有「盛事疲勞」之感。政府大力催谷旅遊業,用意雖好,但過於頻繁的盛事,是否略為「貪心」?在追求數量之餘,能否收到預期成效,公帑又會否用得其所?
值得留意,根據政府最新公布的數據,截至2023年12月底的首九個月,政府收入達3497億港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00億港元,由於期間未有賣地收入,相信主要得益於利得稅、薪俸稅及印花稅的改善。儘管地產市場仍未全面復甦,但12月單月收入激增近1000億港元,顯示企業盈利與就業市場的回暖。另一方面,政府開支維持在5200-5300億港元的穩定水平,加上發債收入接近全年預測的1200億港元,令首九個月財政赤字縮減至705億港元,較前一年同期減少近半。若趨勢持續,全年赤字有望降至700-800億港元,稍低於陳茂波早前預測的「千億以下」。
然而,這表面的改善掩蓋了深層結構性問題,包括稅收過度集中,利得稅與薪俸稅佔政府收入近四成,易受經濟週期影響,加上人口老化加劇支出,長者福利(如2元乘車優惠)及醫療開支持續上升,相關支出已佔總開支的18%。同時發債依賴風險,儘管發債收入填補赤字,但「還得到先好借」,倘扣除發債當收入部分,實際財赤迫近二千億,加上部分零售基建債券認購不足,長期可能推高融資成本。這些因素意味著,單靠短期收入回升不足以解決財政結構失衡,預算案需提出更具長遠策略的對策。
開源措施「能者多付」:瞄準高收入一族與稅制微調
要改善財赤問題,離不開開源節流,儘管陳茂波表明,會以審慎原則開徵新稅項,並儘可能減低對普羅市民影響,但增加新稅收仍是無可避免。
上調高收入人士稅率:首當其衝將是高薪一族。繼去年上調高薪人士的邊際稅階,據《彭博社》引述消息,政府正研究將年薪500萬港元以上人士的薪俸稅率,由現行的16%進一步調高至17%,並可能降低稅級起征點,將更多中高收入者納入高稅率範圍。此舉預計影響約1.5萬人,年增稅收逾10億港元。陳茂波此前已表明「能者多付」原則,此政策既能緩解赤字,亦避免觸動普羅大眾的敏感神經。
擴充印花稅基:樓市交易印花稅雖因市場低迷難有上調空間,但政府可能擴大稅基,例如將商業物業租約納入印花稅範圍,或提高股票交易印花稅率(現為0.13%)。此類措施可增加非經常性收入,但需平衡金融市場競爭力。
探索新稅源:按「能者多付」的原則,政府理應開徵資產增值稅,但基於財赤問題可能比原來估計稍有改善,我相信陳茂波心態是「少做少錯」,因此開徵機會不大。繼今年開始恢復開徵酒店稅後,近日有政黨建議向郵輪旅客徵收離境稅,預估每年可增收數億港元。此外,針對共享經濟平臺(如Airbnb、Uber)的監管與徵稅亦在討論中,但爭議較大,短期內或僅限於研究階段。
節流措施:福利改革與公務員開支縮減
自2011年首次推出以來,2元乘車優惠計畫已成為香港長者的一項受歡迎福利政策。然而,隨著本港人口老化和財政赤字壓力不斷增加,該政策已演變為港府的一大財政挑戰。如何在確保長者利益與削減財政負擔之間取得平衡,成為現屆政府的「燙手山芋」。
長者2元乘車優惠改革:此政策年耗近40億港元,且未來,預計2025年度將達到60億港元,而且未來仍會持續攀升,當中人口老化導致受惠人數急增。截至2024年6月底,香港60歲或以上人口已達236萬,佔總人口超過31%。而當局估計未來人口預期持續高齡化,65歲或以上長者人口,由2021年的145萬上升至2046年的274萬,增幅近90%,預料屆時每3名港人中,便有多於1名是長者。
各政團提出多項調整方案,包括將合資格年齡由60歲恢復至65歲,預計減少三成受惠人數,車費由2元增至3-4元,並限制每日使用次數,包括每年設1000次乘車上限,超額後恢復原價。政府可能採取折衷方案,例如維持65歲以上長者的2元優惠,但要求60-64歲人士每月限用50次,並需通過入息審查。此舉既可節省開支,亦避免引發大規模民怨。
要向市民「開刀」削減福利,政府內部必然需要以身作則降低公務員開支。有政黨建議各部門削減5%經常開支,並凍結公務員薪酬至2026年,同時暫停招聘非緊急職位。粗略估計,若行政長官及「六司十五局」等高官按建議減薪10%,政府每年可節省逾千萬元;若實行「一刀切」全體公務員減薪10%,可節省近150億元,已經佔預期赤字的15%,絕對是修補財赤的可行途徑。此外,政府可能進一步整合重疊服務(如地區康樂設施管理),縮減外包合約規模。
減低政府大額投資 延後大型基建撥款
為控制資本開支,政府或推遲部分非迫切工程(如北部都會區次要交通網路),將資源集中於房屋與醫療項目。此舉雖影響長期規劃,但短期有助改善現金流。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近日表明,政府會從各個層面開源節流,當中會以節流為主,包括重新檢視大額投資的安排,因港府每年有很多牽涉很大的基本投資項目,當局會重新檢閱一些先後次序否重新安排花錢時間,以及可否重新排序不同項目等。
誠實面對結構財赤 穩民生與保競爭力的平衡
政府過去五個財政年度有四年均錄得財赤,特首李家超更明確表示要三至五年時間才能解決財赤問題,結構性財赤問題可謂不言而喻。下年度預算案是時候誠實面對眼前問題,並要認真探討可行的解決方案。
2025年預算案將反映政府「穩中求進」的基調:通過有限度的稅制調整與福利改革控制赤字,同時避免激進措施衝擊社會穩定。然而,香港財政的根本問題——經濟轉型緩慢、稅基狹窄、人口老化——仍需結構性改革。長遠而言,擴大創科產業稅收、推動綠色金融、整合大灣區資源,才是擺脫「赤字常態化」的關鍵,但問題是我們現屆的政府官員有決心做大刀闊斧的改革嗎?
来源:自由亞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