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提出的「象數」理論在易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認為「象皆可為數,數可轉為象」。(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合成圖)
邵雍(1012年1月21日~1077年7月27日),是北宋時期著名的理學家、數學家、道士和詩人,與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並稱「北宋五子」。他的學術成就涵蓋了理學、數學和詩歌等多個領域,尤其以其在易學和象數方面的貢獻而聞名。他的著作《先天圖》和《梅花詩》被後世廣泛研究,尤其是《梅花詩》,被認為是預言詩,預示了中國歷史的重大變遷。還曾撰寫《皇極經世》、《觀物內外篇》、《漁樵問對》等學術著作,自創「先天學」,成就了自己的學問體系。「天地之心」、「心為太極」,邵雍將易學的研究範圍擴展到了人的內心世界。他提出的「象數」理論在易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認為「象皆可為數,數可轉為象」。他的人生哲學,值得我們借鑒。
01「無愧於口,不若無愧於身,無愧於身,不若無愧於心」
邵雍在《漁樵問對》中提到,治理天下時,人們應崇尚行動而非空談。對行為表現該有怎樣的自我要求?
他的意思是,一個人不僅要做到言辭上無過,更要在行動上無愧,而最高的境界則是在內心深處也無所愧疚。古人云:「言必信,行必果。」一個人的信譽,不在於他的言語,而在於他的行動。說易行難,世間最簡單的是口若懸河,最難的是言出必行。言而有信者,三思而後言,一旦承諾,必全力以赴,人生之路也會越走越寬。言而無信者,貪圖一時之快,卻無法兌現承諾,最終失去信任,讓自己陷入困境。不輕易承諾,是對自己的尊重,而履行諾言,是對他人的尊重。
信守承諾,言行一致,是一種態度,一種決心,更是一種可靠的表現。無愧於身再進一步,則是無愧於心。生活中最讓人遺憾的,莫過於那些「若能再來一次,我一定能做得更好」的假設。不要讓半途而廢和敷衍了事成為你的絆腳石,唯有全力以赴,方能問心無愧。
02 「體無定用,惟變是用,用無定體,惟化是體」
在古代哲學中,「體」指的是事物的本質或實體,「用」則是指事物的功能或作用。事物的本質是一成不變的,功能是隨著外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事物的用途和價值,取決於它在特定環境下的適應性和變化性。
正如水可以灌溉、可以飲用、可以發電,它的用途隨著需求的變化而變化。事物的功能並不是固定依附於某個特定的實體之上,而是可以通過不斷的轉化和變化。比如,一根木材,可以是燃料,也可以是建築材料,甚至可以是藝術品,它的實體隨著用途的不同而發生了變化。
因此,在工作中,我們不應該侷限於一種固定的角色或者工作方式,而應該根據工作的需求和目標,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在生活中,要適應環境,靈活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以開放的心態迎接變化,實現自我價值。世界萬物都是處於不斷變化之中的,我們需要用變化的眼光來看待世界,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質。
03 「著身靜處觀人事,放意閒中煉物情。去盡風波存止水,世間何事不能平。」
這首詩出自邵雍的《天津感事二十六首其二一》。
意思是:身處安靜之處觀看人世間的紛繁複雜,在閒適中靜思感悟自然的韻律;生活中的風風雨雨,都只是一時的波瀾,只要保持平靜,心如止水,任何困難和不順最終都會煙消雲散。
有句話說的很好:「心浮氣躁的人,做事容易出錯,而內心安靜的人,身上往往有一種無聲而強大的力量。」
這是一種遇事不驚、內心篤定的心態。
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
只有當一個人靜下心來,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冷靜地思考,才能真正瞭解自己,明白自己面臨的是什麼,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
老子在《道德經》裡說:「靜勝燥,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一個人最好的風水,就是內心的安靜。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修行貴在修心,世事多變,唯有修煉好自己的內心,才能在漫長的歲月裡,不糾結、不驚慌、不迷茫。
責任編輯:文麗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