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於2025年1月30日在華盛頓特區白宮橢圓辦公室簽署行政命令。(圖片來源:ROBERTO SCHMIDT/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2月1日訊】(看中國記者路克編譯)《電訊報》報導,華盛頓的鷹派人士對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感到困惑,並暗示TikTok可能會獲得一定程度的緩解。儘管聽起來令人意外,但種種跡象表明,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正在考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達成一項重大協議。
這與他在競選期間承諾對中國實施高額關稅的立場相悖。習近平可能接受的協議或涉及經濟合作,並可能包括世界勢力範圍的重新劃分。然而,這種可能性無疑會激怒川普(特朗普)的鷹派助手,包括國家安全顧問邁克.沃爾茲和國務卿馬可.盧比奧。此外,該協議還可能引發國會、歐洲和亞洲盟友的強烈反應。
習近平近來的言論顯示,他正處於談判模式。他呼籲中國幫助烏克蘭實現和平,表示不願對中國徵收過重關稅,並對TikTok是否真正威脅美國國家安全表示質疑。
美國、中國及歐洲的官員和學者正在認真探討「G2」對話的可能性,以及這一框架能夠推進到何種程度。川普和習近平的世界觀在一定程度上趨同,使得合作成為可能。然而,國家利益分歧仍然是關鍵障礙。例如,從人工智慧競賽到太空競爭,某些領域的科技競賽往往呈現「贏家通吃」的局面,這無疑限制了合作空間。
在華盛頓,傳統保守派曾在川普的第一任期內找到一些安慰。他們知道川普私下曾發表過令人震驚的對華言論。例如,前助手的回憶錄顯示,川普曾輕視臺灣,認為它只是中國沿海的一個小而麻煩的島嶼。他甚至被指曾告訴習近平,他認同中國政府對新疆維吾爾族穆斯林的政策。然而,保守派人士認為,川普最終仍然採取了強硬的對華政策,如向臺灣出售武器、認定新疆鎮壓屬於種族滅絕,以及限制對華高科技出口。
如今,人們可以用常規邏輯解讀川普對烏克蘭的態度。中國是俄羅斯武器製造業的重要能源和零部件供應方,因而對普京具有一定影響力。或許,川普只是希望中國停止向俄羅斯提供武器部件,並促使普京結束戰爭。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川普似乎在迎合中國對戰爭的立場。今年1月,他表示理解俄羅斯為何會因烏克蘭可能加入北約而感到威脅。就職後不久,他在接受福克斯新聞採訪時稱,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應尋求和平,而不是在被「更強大的」俄羅斯入侵後繼續抵抗。他將這場戰爭稱為一場昂貴的錯誤,並認為衝突之所以持續,是因為美國投入了大量軍事裝備。這種言論與中國特使過去三年來在全球各國宣傳的觀點幾乎一致。
中國專家對與美國達成協議持開放態度。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前駐莫斯科外交官楊成認為,儘管俄羅斯目前嚴重依賴中國,但這也損害了中國與美國及歐洲的關係,使中國被誤解為與俄羅斯步調一致。楊成表示,烏克蘭和平談判或許可以成為中國外交的「試驗場」,並幫助中國建立「全球治理公共產品提供者」的形象。
常駐上海、參與中美高層半官方會談的向蘭新認為,中國可能會尋求美國在新的聯合公報中明確「反對」臺灣獨立,而非僅僅「不支持」臺灣建國。若美國在此問題上讓步,這將直接影響臺灣的政治局勢,並削弱西方政府以臺灣問題作為民主團結考驗的立場。作為回報,中國可能在貿易上向美國作出一定讓步,並避免挑戰美元的全球主導地位。
解放軍退役大校、現任清華大學國際安全與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的周波表示,如果衝突雙方邀請,中國「隨時準備」派遣數千名解放軍觀察員前往烏克蘭,或與印度和巴西的觀察員共同執行任務。這一安排可以避免北約國家直接派遣維和部隊,減少俄羅斯的牴觸情緒。周波認為,這對中國而言將是一場「外交勝利」,展現其在國際事務中的道德高地。
西方內部對於這一動向意見不一。據悉,德國總理奧拉夫.肖爾茨認為,中國派遣維和部隊監督烏克蘭停戰可能是一個積極的舉措,甚至可以佩戴聯合國藍色頭盔。然而,當一名德國高官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公開提及此事時,一位斯坦福大學學者批評這一提議「可悲地」推卸了歐洲的責任。
川普的對華鷹派顧問能否限制他的行動?前中情局中國問題分析師、總統簡報員克里斯托弗.約翰遜認為,這取決於川普是否願意聽取他們的意見。務實的川普更傾向於掌控談判,特別是在他認為可以利用交易作為政治資本時。然而,當談判陷入僵局時,他通常會將談判交給下屬,這也是他第一屆政府推行對華強硬政策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交易的最大障礙或許並非來自華盛頓的鷹派,而是中國長期以來對美國的不信任,以及習近平領導下的政策僵化。對於華盛頓的強硬派和不安的西方盟友而言,這或許反而是一種微妙的希望。這是一個充滿變數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