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至冬春的季節是消化性潰瘍發病的高峰期。(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消化性潰瘍大部分發生在胃與十二指腸,約有10%的人在其一生中曾患過此病,每年到了深秋至冬春的季節,更是發病的高峰期。
為何潰瘍冬天容易發作?理由是天氣冷會刺激腎上腺及胃酸分泌,又會導致血管收縮,胃黏膜血流因而變差,消化道黏膜自我保護的能力隨之大減。天氣變冷,人體需求能量相對增加,胃腸排空的速度也較快,若未按時進食,更容易引發潰瘍。加上人們又喜歡在天冷的時候進補或享用辛辣食物,更會刺激胃酸大量分泌。
特別是中老年人,因為腰痠背痛、關節炎等老毛病,因冷而誘發,必得服用止痛藥以解除痛苦,但多數的止痛藥會抑制前列腺素的分泌,使胃黏膜血液循環變差,加重潰瘍病情。
西醫治療消化性潰瘍的藥物,包括制酸劑、黏膜覆蓋劑、副交感神經抑制劑、組織胺接受體拮抗劑、質子幫浦抑制劑及前列腺素合成劑,若確定合併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則必須配合抗生素施予滅菌治療。
潰瘍常因飲食不當而加重。(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中醫治療潰瘍,必須根據個別體質,詳細辨證,方能取得良好療效,臨床較為常見的分型有五種:
1、肝胃不和:情緒緊張,胃痛連及兩脅,噯氣呃逆,因怒加重,可用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來疏肝和胃。
2、脾胃虛寒:隱隱作痛,喜溫喜按,嘔吐清涎,手腳冰冷,面黃乏力,可用黃耆建中湯或六君子湯來溫健脾胃。
3、寒熱夾雜:胃脹想吐,灼熱疼痛,喜暖喜按,腸鳴腹瀉等症狀,吃太冷太熱都會加重病情,可用半夏瀉心湯來治療。
4、胃陰不足:身體消瘦,口乾唇燥,舌光而紅,可用沙參麥冬飲或益胃湯來滋養胃陰。
5、瘀血犯胃:痛處固定,有如針刺,甚至有嘔血便血,可用失笑散或膈下逐瘀湯來活血化瘀。
潰瘍常因飲食不當而加重,不可不慎。水果類如鳳梨、香蕉、荔枝、芒果、番石榴、龍眼等不宜食用,可吃些去皮去子、甜度低的水果,如木瓜、楊桃等。蔬菜類如芹菜、竹筍、空心菜莖、青椒、洋蔥等不適合,可吃大白菜、菠菜等嫩而纖維少的蔬菜。
蛋白質類如蹄筋、燻醃肉、蠶豆、煎蛋等不宜,新鮮嫩而無筋的瘦肉、魚類較適合。澱粉類如糯米、粽子、糙米、蕃薯、芋頭等不宜,以五穀類及其製品為宜。其他如胡椒、辣椒、沙茶醬、咖哩、咖啡、濃茶、菸、酒、可樂、乾果類、油炸品、太冰或太熱的食物都應敬而遠之。
(作者為臺灣臺中市葉慧昌中醫診所院長,本文經作者授權刊載,轉載本文請取得作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