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狼外交不改 中國經濟不會好(圖)

作者:蔡明芳 發表:2025-01-16 03:3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戰狼
中共戰狼外交官 (圖片來源: 公用領域 大紀元合成) 

【看中國2025年1月16日訊】中國國家統計局在9日公布去年(2024年)1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0.1%,中國全年的CPI年增率為0.2%,與中國政府原先預估的3%差距甚大。2024年12月的中國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減2.3%,全年的PPI年增率較2023年衰退2.2%,PPI已連續27個月呈現衰退。若中國政府在CPI可以達到3%的基礎下來預估2024年的經濟成長率,則在中國去年全年CPI年增率僅有0.2%,PPI年增率為-2.2%的情況下,2024年的中國經濟成長率應會大幅下修才是合理的。

CPI與PPI的數據要說明中國消費需求不足與生產過剩同時存在,確實讓中國經濟如同本專欄所指出的「中國經濟衰退趨勢仍未結束」。

中國經濟政策無法解決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在中國需求不足的情況下,中國房地產市場不景氣、民間投資下滑與青年失業率增加等,都是需求不足的結果,雖然中國政府放寬買房棟數限制與降低頭期款,但這些政策無法對房地產需求的增加賴來正向的幫助。同理,雖然中國政府推出「民營經濟促進法」與成立民營經濟發展局,但仍無法解決人民因預期心理所導致的需求不足問題。

事實上,中國經濟會發生需求不足的通貨緊縮問題,主要原因在於中國以出口帶動經濟成長的模式已接連受到川普(特朗普)與拜登兩任美國總統的貿易與科技出口管制政策所影響。在國際供應鏈重組的趨勢下,外國對於中國的投資減少,中國廠商也因為供應鏈的移動而需要增加海外投資。無論這些廠商對中國的投資有無減少,只要廠商在中國以外的生產基地增加,中國製造工廠的地位就會逐漸降低,進而使得中國內需製造業與服務業可以創造就業機會減少,薪資所得很也難進一步提高。

換句話說,當就業機會減少與所得無法提高的情況下,需求是難以進一步增加的。因此,中國通貨緊縮的經濟現況仍會持續。

由臺灣出口數據看國際供應鏈重組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國際供應鏈移轉對中國的影響,可以從臺灣的出口數據變化得到驗證。根據財政部公布的2024年12月海關進出口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臺灣對美國出口大幅成長46.1%,創歷年最大增幅,對東協亦增15.1%,出口值分別為1113.7億美元、877.85億美元,均為歷年新高。臺灣對中、港的出口年減1.1%,為連續三年衰退,全年出口規模1506億美元,與2020年出口規模接近。

從上述的出口統計數據可以知道,第一,過去台商回臺投資設廠已使得許多產品在我國國內生產並組裝後,直接出口到美國市場,因此,我國廠商出口中間財的比重由2022年最高的79%降低2024年為66.8%,出口資本財的比重由2015年的11.7%增加至2024年為26.6%。由上述出口結構與市場的改變可以瞭解國際供應鏈重組確實在發生,且對我國有利。第二,我國對東協國家的出口持續增加也是因為許多廠商從中國逐步移出至東南亞設廠的結果。因此,由臺灣的出口數據可以知道,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性已逐漸降低,這也是其需求不足的主因。

最後,雖然美國下一任總統川普尚未就任,但美國政府的關稅與科技政策將會增加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已是各國政府的共識。當經濟的不確定性因素愈高,對各國廠商的生產與勞動需求均會產生負向的影響,因此,在全世界的需求可能降低或無法大幅增加的情況下,與中國競爭生產地位的國家變多或購買非中國制產品的需求增加,均會讓中國出口持續衰退,故就業機會減少將使得青年失業率也無法降低。

由上述討論可知,中國政府若要解決需求不足的問題,應是讓有競爭力的廠商不再外移,若此,則中國政府不應選擇不公平貿易手段與外國政府對抗,而是需要得到外國政府的信賴。若中國政府持續使用不公平貿易工具與戰狼外交,則中國經濟仍看不到好消息。
(本文為《上報》獨家授權《看中國》,請勿任意轉載、抄襲。原文鏈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上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