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坐落於北京西郊,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頤和園,原為清漪園,始建於乾隆15年(1750年),坐落於北京西郊,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它是中國古代園林的典範之一。頤和園既有北方皇家園林的宏大氣勢,也彙集了南方私人園林的小巧精緻,遊覽其間令人百看不厭,流連忘返。
古典園林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彙集了建築、宗教、繪畫、彫刻、園藝、風水等等各方面的藝術,其發展歷史也經過了幾千年的傳承。早期可以追溯到漢武帝時期的上林苑、唐代王維的輞川別業、北宋開封的皇家園林艮岳等等,但是由於風雨的侵蝕和王朝的興替,這些園林多數都已化為塵埃或僅存遺蹟,只有在詩文繪畫中才可能追尋到它們的身影。而我們今天還能親身遊覽的古典園林多數都是明清時代的作品,這也是留給現代人的瑰寶,它們將成為幫助人們找尋並且復興正統文化的重要參照。
頤和園由乾隆皇帝親自設計,圖為清代頤和園治鏡閣圖譜。(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作為金元明清的都城,北京在其西北方向營建園林的歷史悠久,尤其是在清代建成了著名的「三山五園」,即萬壽山頤和園(清漪園)、玉泉山靜明園、香山靜宜園、圓明園和暢春園。然而在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三山五園被英法聯軍付之一炬。隨後在光緒年間(1888年)重修了清漪園並將之改名為頤和園,作為給慈禧太后頤養天年之用。故而我們今天看到的頤和園,是由乾隆皇帝親自設計,由能工巧匠建造,又在光緒年間(即慈禧掌權時期)大體按原樣式重建的傑作。
頤和園昆明湖占地面積達225公頃,這是任何江南或嶺南私家園林無法相比的。(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頤和園長廊彩繪:傳統京劇《八大錘》中,在朱仙鎮八大錘大戰陸文龍的劇情。(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一、溶天地於一園
在北京的清皇家園林「三山五園」之中,頤和園最具山水情趣,昆明湖經過擴大挖掘,占地面積達225公頃,這是任何江南或嶺南私家園林無法相比的。而從湖底挖掘出的泥土又堆填到了萬壽山上,使其增加了體量和氣勢。清漪園(頤和園前身)的設計師——乾隆皇帝信佛,本人對中原文化有著深厚的理解和廣泛的興趣,還曾經六下江南,尤其喜愛包括西湖在內的江南勝景。於是他模仿西湖修建了昆明湖;模仿道家傳說中的蓬萊三仙山修建了昆明湖中的治鏡閣、藻鑒堂、南湖島(構成了「一池三山」的神仙居所的象徵);模仿無錫寄暢園修建了惠山園(後在嘉慶時改為今名——諧趣園);模仿蘇州山塘街修建了蘇州街;模仿杭州六合塔修建了佛香閣;模仿無錫黃埠墩修建了鳳凰墩;模仿豐臺盧溝橋修建了十七孔橋;模仿西藏桑耶寺修建了須彌靈境及四大部洲建築群。在總面積為290公頃(2.9平方公里)的清漪園內,因地制宜的仿建了多處景致,而這種仿建,並不像現在一些微縮景觀公園那樣按比例原樣複製,而是依山就水,取其意境而已,並非完全形似。而在萬壽山後山修建的四大部洲建築群,則體現了佛教的宇宙觀,可以說清漪園不僅是中華勝景的濃縮,還包含了對宇宙的理解,可以說一座園林即是一個世界。乾隆帝侍母極孝,他修建清漪園的動因之一即是為給其母孝莊皇太后祝壽,故而,清漪園也有著帝王以身垂範,以孝治天下的內涵。
頤和園中的龍王像。(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頤和園佛香閣。(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二、濃厚的宗教氛圍
頤和園內有多處宗教建築,包括四大部洲及須彌靈境、智慧海、佛香閣、花承閣(遺址)琉璃塔、龍王廟等等。乾隆時期的清漪園正門是北門,從北門進入,即是須彌靈境大殿(今不存),拾級而上,則是象徵佛陀居所須彌山的香岩宗印之閣(原高三層,後光緒年間復建改為一層),閣內供奉三世佛及十八羅漢像(文革時被毀,後重塑),以及環繞香岩宗印之閣的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還有日殿、月殿和黑白紅綠四座藏式佛塔。此建築群本身即象徵了整個宇宙,包括佛陀的世界(須彌山)和人類的世界(四大部洲)。其建築藍本是西藏的桑耶寺,而其建築特點為漢藏混合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