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人民幣(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10月15日訊】中國國家統計局10月13日發布的9月份經濟數據讓外界擔憂,中國的通縮在加劇。專家們對此看法不一,有人認為是通縮,也有人認為實際是通漲。但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最近中國政府出臺的經濟刺激方案對緩解中國經濟困境未必有效。
在中國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中,9月份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0.4%,為三個月來最低漲幅,也低於路透社此前調查的經濟學家的預測;同時,9月份中國生產者價格指數(PPI)為半年以來的新低,同比下降了2.8%。美國《華爾街日報》指出,中國生產者價格指數已經連續兩年陷入通縮區域。法新社、新加坡《聯合早報》則都認為,以上數據表明中國經濟的通縮在加劇。
通縮,還是通漲?
身處中國中部某城市的小林告訴記者,他在日常生活中沒有感覺到是在通縮,「我有時候出去吃飯也感覺到餐館比以前貴,一下子就一兩百了,至少餐館的價格沒有明顯下降。」為了安全考慮,小林以化名接受採訪。
不少網友也在微博、推特等社交媒體上反映,出去吃飯或購買日常必需品,沒有感覺到通縮的痕跡,價格並沒有怎麼降,甚至有點東西還略微上升。
但消費者也注意到,汽車這樣的大宗消費品價格今年以來普遍下調。從2023年開始,各家汽車生產商就在打價格戰,包括電動車、燃油車等進入2024年以後,仍在持續降價。
對於消費者價格指數升幅趨緩的趨勢,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Davy J.Wong)對本臺分析說,中國的消費者價格指數計算方式與美國不同,日常消費在其中佔的比重比較大,「它漲的原因是水電價格在增加,經營成本在增加,政府的稅費沒減少;但它的漲幅回落,是因為總體消費力不足,然後就是房租的確在下降。」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商品房價格延續去年以來下降的趨勢。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二三線城市在8月跌幅明顯擴大,一線城市也只是降幅收窄。但商品房價格並沒有計入中國的消費品價格指數當中。
黃大衛認為,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下降,消費力不足也是其重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消費力不足導致價格內卷,另外就是出口到亞非拉國家的產品質量要求不高,導致產品價格下降;第三就是要通過轉口或者小郵包的方式出口,出口價格也在下降。」他舉例說,以廉價商品為主的拼多多旗下的Temu公司就是以小郵包的方式出口的。
但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講席教授謝田則認為,中國政府一直在通過印鈔向經濟輸血,實際上中國應該是通漲的,「按理說市場上這麼多錢,小商小販他們的經營成本也在上升,他們的價格本來是應該上升一點,才是正常的;但現在上升不了,就是因為競爭激烈、內卷;所以,它不漲價實際上就是降價了。」
通漲的錢都去了哪裡?
謝田分析說,美國也在通過印鈔刺激經濟發展,但中國印鈔的行為已經超過了合理的限度,「中國經濟只有美國的6、70%,但中國貨幣的發行量實際上是美國的兩三倍,所以他一定是通漲。」
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在3月底就已經超過3百萬億大關,消息傳出後,就引起了媒體和輿論的極大關注。但貨幣超發卻沒有引起市面上看得見的通漲,對此各方有不同解讀。
謝田說,很有可能大量的超發貨幣是被貪腐的官吏藏匿,「你去看那些貪官,隨便抓一個局長、處長,不是那麼高級的官員,他家裡的現金都是上億。」他補充說,這些貪官不敢把錢放在銀行,往往藏在家裡,「這不是個別現象,這是普遍現象,中共的既得利益階層貪污所得有大量的金錢。」
黃大衛的看法相似,他告訴記者,「像肖建華的明天系,他是過萬億的貪腐資金,它沒有被投放市場,都是鎖在自己帳號裡。」
黃大衛還認為,中國實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歸根到底是一種計畫經濟,這種體系看重國有企業,「他的銀行貸款、銀行頭寸相當一部分是沉澱在國有企業、地方財政裡。」他說,中國超過三百萬億的廣義貨幣量中,只有差不多七八十萬億是投放在市場裡。
通縮是煙霧彈?
從9月底開始,中國政府不斷釋放信號,要通過大規模的財政投入來刺激經濟的發展。路透社的消息披露,中國財政部將推出兩萬億特別國債,部分用於刺激消費,部分用於幫助解決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
華盛頓民間機構「信息與戰略研究所」所長李恆青認為,中國政府對於採取財政漫灌的方式來刺激經濟可能也是投鼠忌器,內心很矛盾,「其實中國中央政府可以無預警地印很多鈔票,但他不敢投放,一旦投放,國家的中產以下所有人的財產都會被洗劫,這個時候肯定會產生社會動亂。」他說,中國政府又不希望民眾知道現在是通縮,所以又要求媒體不報導通縮的存在。
謝田也認為,中國政府深知,如果再次開啟印鈔通道,造成惡性通漲的可能性就會越來越大,「所以他們就很害怕,所有的政府官員都很害怕這一點,因為很多政權毀滅都是因為印錢造成的。」但中國政府似乎也沒有其他辦法。他強調,通縮實際上是給老百姓的煙霧彈,就看演算法是怎麼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