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著紅色官服的元代官員趙孟頫。(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為甚麼用「紅得發紫」來比喻官運亨通的人?
在中國歷史上,傳統服飾不僅是禦寒的衣物,更是身分地位的表徵,從服裝的樣式、色彩、圖案便能辨別著裝者身分的高低,其中又以服裝色彩的辨識度最高。
「紅得發紫」便是一則與傳統服裝色彩有關的成語,用來形容人的名聲或事業正處於顛峰狀態。那麼為甚麼不用別的顏色來形容,而要用紅色和紫色呢?這與中國古代對顏色的定義以及官服制度有關。
「明貴賤、辨等級」的準則
中國古代把顏色分為正色和間色兩種,正色是指青、赤、黃、白、黑這五種「純正」的顏色;間色則是指紺(紅青色)、紅(淺紅色)、縹(淡青色)、紫、流黃(褐黃色)這五種由正色混合而成的顏色。
在古代,官職品級不同,衣服的顏色也會有所不同。就唐代而言,官分九品,三品以上穿紫衣,四品穿深紅,五品穿淺紅,所以,著紫穿紅者便是身居高位者,因為這些達官貴人經常出入朝廷,因而人們便以紅色作為發達的標誌,而達到紫色,則是位居三品以上的高官了,也因此,人們常以「紅得發紫」來比喻那些官運亨通、仕途暢達的人。
紫色為何能躍升為高貴之色?
在遙遠的先秦時代,紫色是一種不怎麼高級的顏色,然而在近代人的觀念中,紫色卻如麻雀變鳳凰般,躍升為代表高貴、典雅和神秘的色彩,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話說正色和間色是明貴賤、辨等級的工具,絲毫不得混用,比如孔子曾說「紅紫不以為褻服」,意思是說,傳統上,我們不能用紅色或紫色的布做家居時的便服。
作為間色的紫色本來是卑賤之色,《釋名‧釋採帛》就寫道:「紫,疵也,非正色,五色之疵瑕,以惑人者也。」那麼它是如何成為高貴之色的呢?據傳,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喜歡紫色,《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在齊桓公那個時代,五件白色的衣服都抵不上一件紫色衣服的造價,紫色的金貴程度可想而知。
紫色最為人所熟知的莫過於道家「紫氣東來」的典故了,世人認為紫氣代表祥瑞,而道家也非常重視紫色,比如:仙人居住的地方叫作「紫府」、道家經文被稱為「紫書」。由於其來源超凡,紫色很快便在傳統文化中成為尊貴的象徵。